资本持续加码 半固态电池即将量产装车( 二 )


  除了上述企业外 , 清陶能源、赣锋锂电、SolidPower、Quantum Scape、24M等国内外固态电池企业此前均收获了大笔融资 。资本的嗅觉向来是最灵敏的 , 固态电池企业之所以备受青睐 , 必有其过人之处 。
  一直以来 , 提高能量密度与保障安全性是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 。然而对于当下车用动力电池主流产品的液态锂离子电池而言 , 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就像鱼与熊掌 , 想要二者兼得 , 几乎不可能 。
  按照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提出的目标 , 到2025年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目标为400Wh/kg , 2030年目标为500Wh/kg 。但受制于现有体系架构和关键材料影响 , 液态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普遍在240-260Wh/Kg之间 , 要突破300Wh/kg难度极大 。不可否认 , 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 , 液态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的提升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 , 但同时也隐藏着不少安全风险 。
  从电池热失控的过程中来看 , SEI的分解、电极正极与负极的相互作用 , 都是导致热失控关键的因素 。因此 , 有分析之处 , 锂离子电池做不到本质安全 , 其电解液用得越多就越危险 , 想要改善这一局面就需要导入固态电解质 。“固态电池的出现冲破了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兼得的限制 。”盖世汽车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说到 。与液态锂离子电池相比 , 固态电池用固态电解质代替液态电解质和隔膜 , 具有不可燃、不腐蚀、不挥发、不漏液等优势 。同时用金属锂做负极的固态电池匹配高电压正极材料 , 可以进一步提升能量密度 。
  半固态电池量产在即 , 全固态还需5-10年
  与当下主流的液态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相比 , 固态电池在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上的优势毋庸置疑 , 因此被认为是下一代动力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 。不过 , 该技术想要实现产业化 , 还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 如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较低、固固接触界面的阻抗上升等 。
  考虑到固态电池大规模量产面临的诸多现实困难 , 以及新能源汽车对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的迫切需求 , 作为折中方案 , 行业将固液混合电池作为固态电池发展的过渡方案 。
  顾名思义 , 固液混合电池是一种介于液态锂电池与全固态锂电池之间的电池形态 , 即半固态锂电池 。其与全固态锂电池的区别在于 , 固液混合电池中含有一定量的液体电解质 , 而全固态锂电池只含有固态电解质 , 不包含任何液体电解质 。
  在业界看来 , 在全固态锂电池技术尚未获得突破的情况下 , 混合固液电池有望兼容液态锂电池大部分材料、设备和工艺 , 综合平衡安全性、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高低温性等性能 , 可率先实现商业化 。且近期车企的种种举动以及电池供应商的规划进展 , 都预示着半固态电池的量产进程已经提速 。
  在工信部近期公示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351批)中 , 盖世汽车关注到 , 混合固液电解质锂电首度配套亮相 。公告信息显示 , 东风汽车申报的一款纯电动轿车的储能装置种类是“混合固液电解质锂离子电池” , 生产企业为“江西赣锋锂电科技有限公司” , 系赣锋锂业全资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