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你可能对多动症有所误解

“多动症”这三个字相信家长们都不陌生 , 很多家长一听到“多动症”这个词都非常地嫌弃 , 觉得他们顽皮、不听话、爱吵爱闹 。 在成长过程中 , 很多孩子也都曾被贴过“多动症”的标签 , 但家长们真的了解多动症吗?本文为大家举例解析一些常见的关于多动症的误区 。
家长们,你可能对多动症有所误解
文章图片
误区一调皮好动就是多动症
调皮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 , 但多动症则是到达了疾病状态 , 二者是不能随意划等号的 。
孩子坐不住未必就是有多动症 , 不同年龄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不同的 。
家长们,你可能对多动症有所误解
文章图片
因此 , 如果孩子年龄还小 , 我们不能够要求他/她有很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 。
那怎么分辨究竟是调皮好动还是多动症呢?
注意力方面:活泼好动的孩子 , 一旦受到劝说 , 便能静下来 , 集中较长时间的注意力 , 甚至讨厌别人打扰;但多动症儿童 , 很难在较长时间里集中精力完成作业或进行较枯燥的工作 , 但对感兴趣的动画片或游戏可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 。
动作目的性方面:活泼好动的孩子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 , 有意图、有计划、有安排:而多动症儿童却行为冲动 , 无计划 , 做事杂乱无章 , 小动作多 , 做事往往有始无终 。
自控能力方面:活泼好动的孩子在严肃、陌生的环境中 , 常表现有自控能力 , 能安分守己 , 不吵闹;而多动症孩子却无自控能力 , 整日心神不宁 , 动个不停 。
家长们,你可能对多动症有所误解
文章图片
家长可以通过以上几步进行初步判断孩子是否有多动症 。 如果无法区分 , 应到医院请医生进行诊断 。
误区二安静的孩子不可能是多动症
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简称DSM-5)的诊断标准中 , 多动症被分为三个亚型: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混合型 。 一些注意缺陷为主的孩子并不表现为多动 , 不会干扰上课或其他活动 , 仅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 , 如上课愣神发呆等 , 女孩子中比较常见 。 家长和老师们常常会忽略这些孩子的症状 。 所以孩子没有好动症状也不能排除多动症 。
家长们,你可能对多动症有所误解
文章图片
误区三长大后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一些家长认为 ,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或者成年后 , 多动症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 但是研究表明 , 大约2/3的多动症儿童在成年后仍然存在部分症状 , 只是症状特点会随着年龄变化而有所不同 。 成人多动症对生活、工作以及身心健康同样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 因此多动症一定要早诊断 , 早治疗 。
误区四仅仅是由于父母管教不当导致的
关于多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说法 。 不过大量的研究和临床证据表明 , 多动症属于一种神经发育障碍 , 是受到生物学和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综合征 。 目前 , 医学界研究证实致病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
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学因素不会直接导致多动症的产生 , 不是引起多动症的首要原因 , 但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会导致一些多动症儿童的症状变得更加严重 。 所以 , 尽管不科学的教养方法确实会使多动症孩子的表现更糟 , 但多动症并不是由于父母疏于管教或者管理过度造成的 。
家长们,你可能对多动症有所误解
文章图片
遗传因素
先天体质缺陷和器官异常、染色体异常、父母的精神病等遗传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的脑功能 , 造成其先天体质缺陷 , 从而导致多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