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忠告:“儿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为何要避?有道理吗?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 , 形成一种特有的俗语文化 , 深刻滋润着每位华夏儿女的灵魂 。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 , 它包罗万象 , 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 大到民族文化心理 , 小到个人生活写照 , 无一不体现着它的存在 , 因此也被称为“人生的百科全书” 。
老祖宗忠告:“儿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为何要避?有道理吗?
文章图片
从表面的角度出发 , 这些俗语是字与字之间的组合搭配 , 读起来朗朗上口;从根本角度出发 , 它是中国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解 , 并用自己的智慧构建起的一片与众不同的语言空间 , 在农村地区广为流传 。 在更多时候 , 它们也被认为是“智慧的结晶” 。
作为父母 , 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勇敢、聪慧、可爱、讨人喜欢 。 但在这个过程中 , 似乎有着一种“固定的模式” , 老百姓为此也流传着一些俗语 , 比如“儿大要避母 , 女大不避父” , 这是什么逻辑?在如今还有没有道理?
老祖宗忠告:“儿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为何要避?有道理吗?
文章图片
儿大要避母
字面意思理解 , 儿子长大后尽量要回避母亲 , 但女儿长大后不用避父 。 其实这句话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封建制度之上的 , 可为何到现在还在广为流传?过去常讲“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等等 , 家长们处于对孩子的保护欲 , 这也成了对他们进行教育的“第一课” 。
老祖宗忠告:“儿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为何要避?有道理吗?
文章图片
在过去那个时代 , 社会对女性的教化十分严格 。 她们不能和男子交换物品、没有出嫁的女子不能和男子有任何的接触 , 包括交谈等等 。 表面上看是“不守妇道” , 从根本的角度出发 , 这其实是没有礼数的表现 。 许多儒家经典的书籍中 , 都有这样的表述 。
这种社会风气之下 , 也造就了许多女性比较“保守”的一面 。 当然现在这样的风气有所改变 , 有部分女性也成为了“女强人” , 这是时代进步的结果 , 我们尚且抛开不论 , 因为这只是少数 , 大多数人还是受传统的影响 , 自己主内 , 丈夫主外 。
老祖宗忠告:“儿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为何要避?有道理吗?
文章图片
这也导致许多孩子和母亲的接触比较多 , 加上这样的天性 , “慈祥、温柔”等形容词也成了妈妈的标签;父亲偶尔和孩子接触一下 , 还有可能批评他这有问题那有问题 , “严父慈母”几乎成了所有人的共同认知 。
似乎不会产生什么影响?错 。 我们可以仔细观看周围的孩子们 , 那些长期在这种环境成长下的男生 , 几乎都是“妈宝男” 。 自己没有主见 , 更别谈什么人生规划 。 长大了恋爱别人说个什么 , 自己都要先去问一下母亲 , “巨型婴儿”也就此形成 , 这对他是好是坏?
老祖宗忠告:“儿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为何要避?有道理吗?
文章图片
女大不避父
女生给人的感觉都是很柔弱 , 但父亲则不同 , 它是家庭的“顶梁柱” 。 生活中常讲“女儿是父亲的贴心小棉袄”、“女儿是父亲的前世情人”等等 , 抛开传统的社会风气来讲 , 所有人都知道父亲是“女儿奴” 。 在如此强的保护欲之下 , 女孩心理上很大的安全感都来自于自己的父亲 。
老祖宗忠告:“儿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为何要避?有道理吗?
文章图片
如果疼爱感之下 , 也会让女孩在未来对自己的另一半有一个标准的要求 , 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负责 。 同时父亲也要把握好尺度 , 女儿如果有不对的地方 , 一定要批评指正 。 如果没有原则的去妥协 , 这也会导致女儿对父亲过度依赖 , 造成“恋父”的结局 。
品史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