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3岁前,孩子的三种调皮行为,暗示性格发展,家长别干预( 二 )


女孩虽然有些不开心 , 但还是礼貌地询问:“我可以玩这个吗?”老师转过头问男孩 , 他有什么想法 。
男孩立刻回应:“那给你玩吧 。 ”面对男孩的慷慨分享 , 老师由衷地表达了赞美 。 但她接着问:“如果你还没有玩够 , 你可以说什么呢?”
男孩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 遇到别的小朋友过来抢玩具 , 他该如何表达自己的需要?
“你觉得他可以说什么?”老师转向女孩 , 鼓励她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待问题 。 女孩想了想 , 回答说:“我还没玩够 , 5分钟之后给你 , 可以吗?”
心理学:3岁前,孩子的三种调皮行为,暗示性格发展,家长别干预
文章图片
布谷妈很喜欢故事中这个老师的处理方式 。
她既教会女孩 , 如何礼貌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 又让她站在别人的立场看待问题 , 发展同理心 。 还让男孩知道 , 如何用语言而不是肢体 , 维护自己的需要 , 并且拒绝他人不合理的请求 。
3岁左右的孩子 , 虽然以自我为中心 , 但如果我们能适当地教 , 让孩子用合理的方式表达需求 。 那么 , 孩子便不会养成打人和抢玩具的习惯 , 父母也不会因为孩子间玩耍产生一系列的麻烦事而头疼不已 。
三:咬人和打人
当孩子们发生争执时 , 如果我们没能及时化解 , 那他们很可能就会将争执升级:打人和咬人 。
特别是先动手那个孩子的家长 , 遇到这种情况 , 他们大部分的反应都是教训自家的娃 。 一是出于对被打孩子的愧疚心理 , 打自家娃替对方出气 。 二是确实想要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
但其实“我打你是为了教会你不要去打别人” , 这种理念 , 本身就很矛盾 。
心理学:3岁前,孩子的三种调皮行为,暗示性格发展,家长别干预
文章图片
心理学上认为 , 3岁前的孩子 , 他们打人和咬人 , 其实是在表达愤怒和沮丧的感情 。
如果我们不能教会孩子 , 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愤怒 。 那么即便长大后 , 他也可能因为不懂得如何控制感情 , 易冲动行事惹出事端 。
当孩子发生肢体冲突时 , 正面管教给出的建议是:先给予动手的那个孩子更多的关注 。
什么 , 不应该先安慰被打的那个孩子吗?
布谷妈看到这一理论时 , 也有些诧异 , 但仔细想想 , 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
心理学:3岁前,孩子的三种调皮行为,暗示性格发展,家长别干预
文章图片
打人的孩子 , 是因为他愤怒、沮丧 , 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 所以先动手 。 如果我们出手“教训” , 只会让他相信:“我的感觉是错的 。 ”并且“教训”孩子 , 不能让他学会什么才是正确的社交方式 。
遇到这种情况 , 我们可以给打人的孩子一个拥抱 , 告诉他 , 感受是可以接受的 , 但动手却不可以 。 然后让孩子看到他的行为 , 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 并且教会他 , 如何做 , 才能弥补犯的错 。
比如向对方道歉 , 或者轻轻抚摸对方 , 又或者让出心爱的玩具请求原谅 。
另外 , 如果要表达愤怒 , 可以击打身边的物体 , 如枕头、沙包等 。 又或者遇到争执 , 向身边到大人求助 。 情绪可以发泄出来 , 打人却不被允许 。
心理学:3岁前,孩子的三种调皮行为,暗示性格发展,家长别干预
文章图片
布谷妈妈说:
3岁前的孩子 , 在发展自我的同时 , 又有强烈的表达愿望 。 这一阶段的他们 , 会让父母觉得很“难带” 。 但其实 , 如果我们能理解孩子心理 , 并做出相应的回应 , 给予正确的指导 , 不瞎干预 。 孩子便能为将来的好性格打下基础 。
作者简介:布谷妈妈 , 100万+爆文创作者 。 关注孩子心理成长 , 科学育儿 。 每日一篇科普原创 , 解决育儿路上的百种难题 , 喜欢就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