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有没有想过 , 为什么孩子会越来越像父母?
关于这个问题 ,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 但无外乎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 , 遗传基因占主要决定作用 。 孩子越来越像父母 , 是因为孩子身上流淌着父母的基因 , 就像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高尔顿所说 ,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
第二种观点 , 后天环境起决定性的作用 。 孩子之所以和父母越来越像 , 是因为和父母一起生活 , 受父母的影响 。
第三种观点有点和稀泥 , 认为遗传和后天环境都重要 , 至于谁更重要 , 不好说 。
这三种观点都有道理 , 父母身上的很多显性特征 , 都毫无保留的遗传给了孩子 , 比如黑皮肤、大鼻头 , 这的确是基因的作用 。
同时 , 父母的很多行为习惯也给孩子深深的影响 , 比如 , 走路的姿势、说话的神态 , 也是孩子和父母相像的外部表现 。
到底什么原因让孩子越来越像父母呢?似乎这个问题也没有标准答案 。
英国的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 , 在《天生非此》这本书中 , 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 给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新意的方向 。
文章图片
02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 源自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起抢劫案 。 案件中 , 受劫持的人质对对劫匪产生了同情、依赖 , 甚至认同的复杂情感 。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 , 这种情感对人质是有益的 , 因为一旦和绑匪产生了情感联系 , 绑匪就会把人质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 , 会降低撕票的可能性 。
奥利弗·詹姆斯把这种情感引申到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中 , 他认为孩子就像人质 , 为了生存 , 他们对父母也会产生类似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中的情感 。
奥利弗·詹姆斯把这种情感称为“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
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 主要表现为两点:
第一点 , 模仿
孩子会通过观察父母的言行 , 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
我们经常会说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 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 。 这些说法 , 都说明了父母言行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
【孩子为什么像父母?不是基因不是爱,是因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从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角度看 , 孩子的诸多模仿 , 更多的来自求生的本能 。
孩子是弱小的 , 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 不管是物质上 , 还是情感上 , 事事都要依赖父母 。 所以 , 讨父母欢心 , 是他们在这个世界生存的关键 。
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残酷 , 远远不如“我爱你 , 我愿意为你付出一切”更让人心里舒服 。 但别忽略一个残忍的事实 , 每年都有不少的儿童因为父母的原因致死 。
比如 , 被父母虐待 , 父母不作为导致的意外 , 产后抑郁抱着孩子跳楼的 。
所以 , 幼小的孩子为了生存 , 必须让绑匪高兴 , 他们会竭尽自己所能 , 讨父母的欢心 。 最便捷的方式 , 就是用他们的眼睛观察父母 , 模仿父母的言行 , 了解父母的期望 , 调整自己的行为 。
模仿父母的言行 , 看起来是孩子认同父母的表现 , 实际上 , 是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同做出的努力 。
模仿是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比较表象的表现 , 就像人质单纯为了生存来认同绑匪产生的情感一样 , 人质对绑匪的情感还有更深层次的表现 。
文章图片
第二点 , 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 , 是比模仿更深入的形式 。 就像美国的媒体继承人帕蒂·赫斯特 , 她不但认同绑匪 , 甚至加入了绑架她的恐怖组织 , 成为他们的信徒 。
- 以一敌四!幼儿园小朋友接种疫苗火力全开,网友:还以为在抢孩子呢
- 2岁孩子自控力培养,5个步骤,让宝宝学会在规则中主动放弃
- 孩子出现“窝里横,外面怂”的性格,爸爸要反思,别不当回事
- 爸爸陪伴成长,孩子智商更高、性格更好
- 1米8并非最“理想”身高,研究表明:孩子在这一高度更健康
- “妈妈,我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告诉孩子,你很特别
- 小时候脾气很暴躁的孩子,长大后都怎么样了?
- 这三种东西别放在孩子床头,影响生长发育不说,还有“隐形危害”
- 10岁前,别随便给娃报兴趣班,培养孩子的“底层能力”才是关键
- 有些“忙碌”的家长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和惊喜,就是接一次孩子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