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大避母”,母子相处的这些雷区一定要避开!

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 家长们会有意无意的用“乖”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 。 在学校“孩子平时听话吗?”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
在家里也总会对孩子说“你要听话 , 听话就会怎样怎样 , 不听话就会....”家长们互相碰面 , 聊起孩子 , 也会互相夸奖“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
小孩子心里知道:自己表现得“乖” , 大人就会高兴 , 自己听大人的话、察看大人的脸色行事 , 大人就会喜欢自己 , 夸自己“懂事” 。
为了得到大人们的喜爱和表扬 , 为了少受到处罚和责骂 , 孩子们渐渐学会了将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 , 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
很多心理分析师、疗愈师都有这样的结论:小时候表现越“乖” , 越“懂事”的孩子 , 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 小时候表现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 , 长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 。
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小时候越“乖”的孩子 , 长大以后反而心理问题越多?
“儿大避母”,母子相处的这些雷区一定要避开!
文章图片
“乖”意味着讨好大人
忽视真实的自己
我很清楚地记得 , 我小的时候 , 奶奶带我出去玩 。 路过路边的糖果摊 , 奶奶指着说:“想要吗?”我摇摇头说 , “不想要 。 ”奶奶满意了 , 说:“这孩子最乖 , 从来不乱要东西 。 ”
从心底来讲 , 小小的我 , 其实是想吃那色彩缤纷、酸甜可口的糖果的 。 只是 , “懂事”和“乖” , 是那个年代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 。
我从心里模模糊糊知道 , 我“乖”就会让大人高兴 , 于是 , 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 , 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
长大以后 , 我成了一个不懂拒绝别人、疲惫不堪的“烂好人” 。
心理咨询师告诉我 , 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 , 长大了心理问题较多 , 原因就是 , 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 , 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 , 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 , 内心压抑十分痛苦 。
我还是经常看到长辈对孩子说:“你再淘气我就不喜欢你了 。 ”或是“再这样做我就不爱你了 。 ”孩子眨巴着眼睛 , 马上安静下来 , 以证明奶奶还爱着自己 。 每次看到我都心里一酸 , 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 。
为了博得看护人的喜爱 , 情愿压抑自己真实的天性 , 这种伪装起来的“乖”孩子 , 有什么用呢?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已经不同了 , 这样的要挟 , 还不停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上演 。
“儿大避母”,母子相处的这些雷区一定要避开!
文章图片
“乖”意味着
不敢表达真实情绪
曾经有一位妈妈留言:我的孩子平时很乖 , 入幼儿园时非常顺利 , 不哭不闹 , 但是一两周后却出现了爱打人、半夜哭醒的问题 。 为什么?
我直截了当的说:“与其说你的孩子听话乖巧 , 不如说你的孩子没有安全感 。
正常情绪下的孩子 , 没人愿意去幼儿园 。
因为3岁的孩子还不明白为什么去幼儿园 , 以为去幼儿园就是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
如果孩子不哭不闹 , 说明她觉得要做一个你们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 就不能哭闹 。 她知道不哭闹才会让你们更喜欢她 。
换句话说 , 她在压抑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 。 可是 , 孩子的感受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宣泄出来 。 她上幼儿园以后爱打人、半夜哭醒 , 都是内心的宣泄 。
孩子能够在你面前哭 , 说明他对你有足够的安全感 , 知道你会对他的情绪照单全收 , 全盘接纳 。 这种无条件的爱和养育 , 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