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前有“北大学子卖猪肉”,后有“人大硕士去卷烟厂”“华师硕士卖鸡爪”,读书还有用吗?

近日,一位摆摊卖鸡爪的中年人在网上走红 。走红的原因并非他的鸡爪有多好吃,而是他的身份 。
在乌鲁木齐一个农贸市场里,有一个摊位被大家称为“最高学历摊主”,老板于洪涛是一位34岁的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他在毕业后两度创业,通通失败,34岁那年,面对生活压力,只能无奈摆摊卖鸡爪 。
读书|前有“北大学子卖猪肉”,后有“人大硕士去卷烟厂”“华师硕士卖鸡爪”,读书还有用吗?
文章图片
“研究生”“失败”“摆摊”“鸡爪”,这些词拼凑在一起,就足够让人惊讶、好奇 。
于洪涛自己也说:“读了二三十年学,突然到菜市场卖东西,到现在为止没有多大成就 。”
读书|前有“北大学子卖猪肉”,后有“人大硕士去卷烟厂”“华师硕士卖鸡爪”,读书还有用吗?
文章图片
读书|前有“北大学子卖猪肉”,后有“人大硕士去卷烟厂”“华师硕士卖鸡爪”,读书还有用吗?
文章图片
一时之间,大家又开始讨论:读书真的有用吗?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争论始终不断 。
早在1999年,北大高材生陆步轩就遭受了无数非议 。1999年,从北大毕业的他为了生计,开了一家猪肉店,一时之间引发无数人嘲讽 。“北大毕业的也没什么了不起嘛,不一样去卖猪肉了吗?我一本书没读过,我一样卖猪肉 。”当时,人们除了对这位曾经的人中龙凤卖猪肉的“结局”感到无限惋惜外,更多的是对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方式的抨击,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 。2013年,陆步轩受邀回北大做创业讲座时,还称自己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 。
读书|前有“北大学子卖猪肉”,后有“人大硕士去卷烟厂”“华师硕士卖鸡爪”,读书还有用吗?
文章图片
今年7月,#人大武大毕业卷香烟#的新闻上了热搜,原来是河南中烟的一份招聘拟录用名单引发了网友争议 。在“一线生产操作岗”录取的135人中,不乏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毕业生,其中硕士学历共41人,高达录取总人数的30% 。卷烟厂的回复更是霸气:他们自己要来的 。
读书|前有“北大学子卖猪肉”,后有“人大硕士去卷烟厂”“华师硕士卖鸡爪”,读书还有用吗?
文章图片
其实,类似的新闻并不少见:211毕业的张进去做快递员,以理科状元身份考进清华大学的张晓勇毕业之后当物业保安,北大研究生苏黎杰回老家当油漆工……
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干起了“不需要学历门槛的工作”,那么,我们读书的作用和意义究竟是什么?
特别是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好好读书的时候,如果孩子拿这些案例来反驳,我们又该如何回答呢?
这些道理,真的很有必要早早懂得 。
■认真工作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职业本身并无贵贱,所有为生活拼命工作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
低层次的人,往往眼高手低,对自身的实力缺乏正确的判断,从而对工作挑三拣四 。
高层次的人,兢业业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且能够透过自己从事的这份职业看到其背后的价值并践行 。
陆步轩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都未曾放弃,既然做了,便要将“卖猪肉”这件事做到“北大水准” 。他也从未荒废自己的才华,业余还出版了一本书《屠夫看世界》 。正是他对待职业的这种赤忱和追求极致的决心,让他不断探索,最终他同合伙人一道创立了符合高端猪肉需求的品牌猪肉,在2015年销量超10亿,在国内成为土猪肉的第一大品牌,将“屠夫”这个职业做到了极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