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时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成年后差距大,父母要深思

中国人向来讲究“棍棒底下出孝子”,现在很多家长仍然坚持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才。当然也有很多父母十分疼爱孩子,提倡与孩子和平相处。那么,是“棍棒”下教育出的孩子更优秀,还是不挨打的孩子更出息呢?
棍棒|时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成年后差距大,父母要深思
文章插图
放放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到大一直享受着父母的溺爱。小时候放放非常调皮,常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但父母从不责怪。邻居劝导说:“打一次就记住了,孩子不打不长记性”。尽管如此,爸妈从来不舍得打,每次放放闯祸后,都跟在身后帮忙收拾烂摊子。进入高中,放放变得自私自利,做事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以至于大家都不愿意和他相处,不久他便就转学了。
棍棒|时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成年后差距大,父母要深思
文章插图
峰峰和放放完全不一样,从小在老爸的棍子底下长大,久而久之成了一个皮实的小孩。虽然心里对爸爸充满怨气,但长大后峰峰明白了这种教育方式有一定好处。在爸爸的“磨练”下,他不再轻易害怕生活上的打击,也变得敢于吃苦。
【 棍棒|时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成年后差距大,父母要深思】虽然这两种教育方式都有弊端,但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成年后差距很大,父母需深思。
承受力差异
一个人的承受能力是从小培养的,在父母打骂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比同龄人更能承受生活的打击。面对突如其来的风浪,他们更能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不屈不挠地坚持到最后。而从小在父母呵护中长大的人,人生从一开始就是顺利的,习惯了父母把一切都安排妥当,习惯了享受偏爱,突然独自面对生活的打击,更多是恐慌和逃避。但父母教训孩子要把握好度,适度严厉对成长有帮助,但越界就会适得其反。
性格差异
原生家庭对于孩子性格的养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如果父母经常用暴力解决问题,孩子也往往会效仿,养成暴躁的性格。
棍棒|时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成年后差距大,父母要深思
文章插图
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会很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是正确的,甚至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在和谐温馨的家庭中长大,有善于教导和鼓励自己的家长,那么从小便会有被认可时的愉悦感,容易成为自信温柔的人。
每个父母都想和孩子有融洽的亲子关系,可经常打骂娃的家长,怎么可能会得到孩子的原谅呢?动不动就打孩子的爸妈,不懂得尊重孩子,遇见问题不想办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武力来评判,这样只会让孩子心生厌恶,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从孩子变成大人的的过程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领路人,父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多了解孩子,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教育孩子。不管是棍棒教育还是和平相处,都有利有弊。棍棒教育虽然野蛮,但在特定情况下还是很有效果的,关键在于家长如何把握。和平相处是在当下文明社会中衍生的,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但容易让孩子形成软弱的性格。
棍棒|时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成年后差距大,父母要深思
文章插图
每个孩子都有其独有的个性,家长需要发掘孩子的特点,根据他们的性格,选择合理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