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你妈觉得你要穿秋裤的季节,来聊聊亲子关系中的投射性认同

又到了“你妈喊你穿秋裤”的秋天了 。
一到秋天 , 天气降温 , 父母就会觉得孩子冷 , 让孩子穿秋裤 。
即使孩子已经明确表达“我不冷 , 我不需要” , 父母依然固执地认为“你肯定需要 , 你只是不肯承认 。 ”当A把观点强加给B , 这是“投射” , 当B认同并接受了A的观点 , 这就是“认同” 。
所以 , 投射性认同其实是一种关系互动 。 在长期的投射性认同之下 , 孩子会用行为去“迎合”父母 , 穿上秋裤 , 并且在认知上慢慢认同这一行为 。 不仅仅是“穿秋裤” , 还有父母脑海或者潜意识中关于社会、自我或他人的信念和规条 , 往往都会在孩子身上产生“投射性认同” 。
简单来说 , 就是孩子会慢慢地长成父母所认同、期待、描述的那个样子 。
1
什么是“投射性”认同
投射与认同 , 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动机制 , 是我们的内在的关系模式相互影响的主要途径 。 而投射性认同 , 是一个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 , 一个人(A)把自己认为的或是感受到的情感投射到另一个人(B)身上去 , 这另一个人(B)接受到这个信息后 , 在某种压力之下 , 真的会变成投射的人(A)认为的那个样子 。
又到了你妈觉得你要穿秋裤的季节,来聊聊亲子关系中的投射性认同
文章图片
简单来说 , 投射性认同:我将我的东西投射给你 , 你认同了我的投射 , 并表现出我的意识或潜意识所渴望的行为 。 而亲子关系中 , “投射性认同”往往更加明显 。 有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一个棒球冠军到监狱与罪犯见面 , 其中一个犯人问冠军:
“我从小也非常热爱棒球 , 我想知道你是怎样成为全美棒球冠军的 , 这曾经也是我儿时的梦想 。 ”
冠军说:
“小时候我在打棒球时 , 不小心将球打到玻璃上 , 爸爸说:‘打得好!照这样练下去 , 你一定可以成为美国最棒的棒球选手!’所以 , 我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 ”
犯人听后 , 幽幽地说:
“我小时打球时 , 不小心把球打到玻璃上 , 爸爸说:‘你再这样打下去 , 将来会进监狱的!’所以 , 我就来了 。 ”
两个人小时候都有过同样的行为 , 但冠军父亲和犯人父亲看待孩子的行为时有着不同的“投射” 。 那位犯人父亲把“打破别人玻璃会进监狱”这一认知投射到孩子身上之后 , 这层认知渐渐被孩子接受 , 并用“行动”来认同这种认知 , 最后 , 孩子也就成为了父亲所“投射”出的样子 。
2
“投射性认同”典型现象:
越对孩子管得多 , 孩子越不成材
在很多家庭中有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越对孩子管得多孩子越不成材 。
这是因为 , 父母对孩子的严格管理来源于对孩子自主发展能力的不信任 , 所以无法放手让孩子自主 , 不相信孩子有能力照顾好自己 , 发展好自己 , 而这种“不相信”“担心”就会投射到孩子身上 , 孩子在这种投射的压力下 , 也就真的抑制了自己的发展 , 从而证明了父母对孩子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投射性认同的过程 。 孩子认同了父母的投射 , 并且渐渐变成父母潜意识里想象的样子 。 意识上 , 父母会说 , 我当然想孩子好呀 。 但是潜意识上面 , 父母可能会把孩子想得很弱 , 很糟 , 很需要帮助 。 孩子都是通过父母的眼睛来了解和定义自己 , 父母的“反馈”就是孩子的镜子 , 孩子从这面镜子里不断了解和认识自己 。
父母看到镜子上不喜欢的“污点”(比如孩子被别人打了一下没反应 , 父母解释为“孩子太胆小 , 容易受人欺负”) , 就希望能擦掉这个“污点”(让孩子变得胆大 , 不被欺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