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传统习俗 元宵节有什么习俗,元宵节习俗?( 二 )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 , 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 , 出现在宋朝 。
南宋时 , 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 , 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 , 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 , 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 , 或实心 , 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 , 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
起初 , 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 , 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 , 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 , 取团圆之意 , 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 , 和睦幸福 , 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 , 又称“烤百病”“散百病” , 参与者多为妇女 , 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 , 或过桥 , 走郊外 , 目的是驱病除灾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 , 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 , 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 , 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 ,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 , 明帝提倡佛教 , 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 , 点灯敬佛的做法 , 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 , 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 , 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
在汉文帝时 , 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 ,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 , 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 ,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 , 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 , 天官喜乐 , 故上元节要燃灯 。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 , 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
就节期长短而言 , 汉代才一天 , 到唐代已为三天 , 宋代则长达五天 , 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 , 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 , 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 , 白昼为市 , 热闹非凡 , 夜间燃灯 , 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 , 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 , 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 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
土家族过年和汉族不同 , 要过“赶年” , 在土家语里称“起老嘎卡” , 是湘西土家族民间最大的节日 。过赶年时间是:如腊月大 , 过二十九日 , 如腊月小 , 则过二十八日 。因为总是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 , 故叫做过赶年 。
土家族过赶年 , 具体分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 , 即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到过“赶年”这天 , 每天都有具体的安排;二是敬神阶段 , 即在过“过赶年”这天的下午三时左右 , 按照顺序先后敬供历代祖先、彭公爵主、灶神、土地神、四官神、门神等神灵;三是正式过“赶年” , 即全家男女老小 , 共吃团年饭 , 边吃边唱祝酒歌 , 一派热闹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