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开悟后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开悟的人是什么状态( 二 )


在我们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对于这种思维意识带来的两面性用“体”和“用”来形容 。
“体”指的是事物的本质、本性,事物本身无用,因为人“用”而发挥作用 。在事物可以被人使用的时候,古人将其作用称为“利” 。而“利”一旦出现了,副作用也会随之出现,古人将其称为“害” 。
回想一下自己的人生,当你在思考的时候,无论思维中的内容是什么,是不是总绕不过一个坎?那就是“如何做才能得到更多、怎样做才能对自己有好处” 。
“逐利、想要更多”,是思维意识一贯的风格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生不如意总是那么多的原因 。因为“利”、“害”是不能分割的 。
故而古人用一个字形象地概括了思维意识的状态——争 。
所以,古人才说“舍得之道、得失之患、利害取舍” 。
问题来了,既然利害无法分割,那么怎样才能趋利避害呢?
试图趋利避害仍然是思维意识在作祟,然而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但是中和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以期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还是有可能的 。
古人平衡这两者的方法是“心存良知 积德行善” 。把平衡的状态称为“中庸”,把追求平衡的过程称为“中庸之道” 。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积德行善”意味着“让利于人”,而这与思维意识又是完全矛盾的 。
如何是好?

人开悟后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开悟的人是什么状态

文章插图
内心意识“积德行善”的意识来自于哪里?当然是我们的内心 。
内心的意识又称“潜意识” 。我们在突发事件中的超常反应就是来源于它,所以才说“内心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 。
但是,它真正的状态又是平静的 。因为它的意识更接近或者就是来源于“天道” 。它对事物的感知不同于思维的判断分析、想象思考,而是最直接的“感受” 。
所以,“让”的意识只能来自于它 。“心静如水”就是意指“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 。
“道本无形、道本无意”,所以,“道”本无“德善利害”之分,是人的思维意识分出了这些概念 。
思维意识把人生导向了“逐利”,但是生命却不是仅仅为此而来 。所以,在这两者无法择一而终的情况下,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唯一的选择,积德行善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
或许你会反驳,既然“心,应该静如止水”,为什么有时候我会心慌心悸?
这个反应并非是内心意识的反应,而是身体意识对思维意识的反馈 。简单来说,就是你的思维内容被思维判定为坏的,身体就会紧张恐惧;判定为好的,身体就会放松愉悦 。
既然“积德行善”可以中和“逐利”带来的害处,为什么在“逐利”的过程中不去“积德行善”呢?
从上面的论述中,不难看出,思维意识喜欢“争”,而内心意识却喜欢“不争”,如果能够做到不争就不会去争,一旦“争”了就不容易“让” 。
但是没有人会有一直争到底的能力,也没有逢争必得的运气 。当那个“害”到来之际,“积德行善”是他唯一的选择 。
所以古人总结了无数经验教训之后得出结论:与其等到“害”来的那一天再去“积德行善”的话,还不如早点“积德行善”,以减轻“害”的程度 。所以又说“厚德载物” 。意思是:你当然可以拥有更多,前提是你的“德行”要足够厚重 。
这么说,在人生后期“积德行善”的意义就不大了吗?
非也!
古人云:朝闻道 夕死可矣!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
说了一半天,好像还没有说明白如何才能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