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开悟后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开悟的人是什么状态( 三 )


那是因为还有一个角色没有出现,而正是这个角色决定了我们是否可以进入开悟状态 。
觉知现在我们知道“意识”主要有“思维意识和内心意识”了,也大概了解了它们的区别,那么到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 。
就它们的性质而言,思维意识好争,而且总是占据主动,所以它是不会刻意向内心妥协的;同理,由于内心意识“不争”的本质,它也无意与思维意识斗争 。
通常情况下,我们要么完全地陷入思维意识之中,要么短暂的流连内心意识,同时感受它们似乎并不容易 。
如果你已经看到这里,现在你是否能够同时感受到它们的存在?
如果你能,那么此刻让你同时感受思维和内心的东西就是“觉知” 。
“觉知”有什么作用呢?
让我举个例子——为什么我们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当思维把你思考的内容判定为坏时,身体开始变得紧张,心跳开始加速,莫名的恐惧感就会生起,思维会不断的告诉你:危险,危险……于是你就想消除这种危险,因为此时缺乏“觉知”的参与,所以现在你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用愤怒来恐吓他人,希望借此消除可能带来的危险 。(另一种形式是没有对立面,纯粹癔想出来的危机感,对这种恐惧的厌恶最终会转移到自己身上,这就是抑郁的根源)
而如果此时你的“觉知”足够警觉的话,一部分注意力就会从思维中被转移到内心,无形之中就释放了一部分情绪能量,保持这种状态片刻,冲动就会逐渐冷静(这个状态现在被称为“钝感力”,通俗地说,就是让反应慢半拍 。慢半拍不是为了延缓情绪爆发积聚能量,而是为了让觉知在此刻得到扬升) 。最终你会发现,所有的情绪暴发都是不必要的,它只会恶化问题而不会解决问题 。
紧张的时候深呼一口气可以缓解紧张情绪也是这个原理,区别只不过是把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而已 。关注“深呼一口气”这个举动如果不是有人提醒你的话,它同样需要“觉知”的参与,否则很难自然发生 。
这就是觉知的意义!
当你的“觉知”在大多数时间都能够保持警觉的话,在情绪刚要升起的时候,你就会敏锐的察觉到情绪的变化,从而让内心的意识参与进来,情绪就容易控制了 。
让“觉知”保持警觉的方法就是西方哲学所说的:活在当下!
在此不展开对当下的描述,如果有兴趣可以参考前面的文章 。在这里只简单总结一下:活在当下就是关注你正在做的事,忽略你正在想的事 。佛教对此描述为: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
走到这一步就可以开悟了吗?
不会的!
前面说过,你不能为开悟做任何准备,它是一种你无法主动获取的状态,在它到来之前你还要经历一个过程 。

人开悟后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开悟的人是什么状态

文章插图
顿悟上文说的这一切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即使你有所理解,也不意味着你会接受;即使你能接受,也不意味着你能做到 。就像所有的道理一样,没有谁会比谁知道的少,但真正在自己身上起到作用的却不多 。
为什么?
因为你没有经历过!
就像教育孩子一样,你告诉他一万遍不要碰火苗,不如轻微的烫他一下来的深刻 。
对于这篇文章所说的内容,要想真正地为你所用,“顿悟”的节点是不能少的 。
‘顿悟’又称“觉悟” 。
“顿悟”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你可曾体会过在山顶的心旷神怡?
你可曾体会过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宁静?
你可曾体会过仰望星空的广阔自己的渺小?
你可曾体会过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无所谓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