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育儿|隔代育儿观念差异很大怎么办 导致隔代育儿有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二 )


我想起了《妈妈是超人》第三季里黄圣依和杨子的孩子安迪,被奶奶照顾得无微不至,早上起来奶奶给安迪削石榴,在家里给孙子打造了大型游乐场,甚至安迪喜欢滑雪,竟然在家里给孙子修了一座大型滑雪场。
比起奶奶对安迪的日常照顾,黄圣依和儿子的互动更多体现在“未来”:在节目里她会给出清单让儿子自己去买菜,会和儿子一起滑雪并称赞说是“good experience”,会在微博晒儿子的照片夸他考试进步大……
这种时间观的差异给年轻父母们带来的启示是,在选择隔代育儿的时候,看看自己的孩子,他的认知发展目前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每一个人生命的早期,是非常孱弱的,因为翻身,走路,吃饭这些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需要在抚养人的协助下才能够完成。幼小的孩子们的需求,主要就是生存的需求,饿了要喂,哭了要哄,走路要扶……加上他们不会表达,所有的需求都必须通过猜进行。
所以西尔斯曾经说过,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就是要无条件的满足他的一切需求。
而孩子过了三岁之后呢,他们开始了学校生涯,社会属性逐渐显露,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曾经说过,“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大人造就的,家长的问题若不调整,孩子的问题也调整不了。如果要想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那么最重要的时间段是在6岁之前。”
上了幼儿园之后的孩子,为了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关注更多的并不应该是眼下的吃喝拉撒,而应该是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等着眼于未来的东西。
因此,如果孩子处于三岁之前,则更适合老人们发挥他们擅长的“当下”教养,隔代育儿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扬它的优点;但如果是孩子已经过了三岁,随着年龄渐长,父母们的“未来”教育也许更加适合孩子的成长。
隔代育儿冲突原因之三:价值感获取途径的差异
隔代育儿|隔代育儿观念差异很大怎么办 导致隔代育儿有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图片
价值感获取途径的差异是造成冲突的第三个来源。
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年轻一代的父母们可以通过工作,赚钱,自我成长等多种途径来获取价值感,而赋闲在家的老一辈人,获取价值感的途径却相当匮乏。
尤其是当人退休之后,收入坠降又脱离了之前的人际圈子,拘囿于家里的一方天地,此时唯一供他们施展自己的便只有家里了。很多“经验派”老人,便是这么造就的,在他们看来自己的经验独一无二,“我养儿子的时候就是这么带大的”是他们的口头禅。这种经验上的优越感在潜意识里大大弥补了缺失的价值感。
除了之外还会造就出爱“唱反调”的老人,所谓的“老小孩”,讲的也是这个意思,人老了,会有任性的一面,通过耍点小脾气,能在家中“说上话”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感。总结起来两个关键词,就是经验和感觉。
而年轻一代父母呢,他们不需要在家里释放自己的价值感,加上网络的迅速发展造成的知识大爆炸,所以在教育孩子上相对理性,比起感觉和直觉,他们追求的是科学系统的育儿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曾在知乎上见到不少妈妈们吐糟,孩子生病了,老一辈不让把孩子送医院,却坚持要用求神拜佛,吃蟑螂草根等奇奇怪怪的土法,最后两辈人闹得不可开交……
所以在考虑隔代育儿这个问题上,不妨先留心观察下自己家的老人,他们的行为,是发自内心对孩子的关爱,还是更多的对自我角色的阐述?
回到上文中孩子生病时候的分歧,妈妈们不妨进一步问一问,老一辈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医院的原因是什么?是一辈子生活在乡镇上缺少去大医院就医的经历,所以对医院缺少信任,还是盲目自信,觉得自己的信仰不可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