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配他不配谁来配 你不配,那你配什么

14年前,刚刚退学的韩寒,带着自己刚刚出版的《三重门》参加央视一个叫做《对话》的节目 。
在整个节目的录制过程中,他被当作一个犯罪嫌疑人一样对待,主持人咄咄逼人,社科院的专家认为他只是昙花一现,还有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女观众说韩寒是“土鸡”――理由是韩寒用聊天室聊天,而不是像她一样用OICQ和ICQ 。甚至,为了反衬韩寒的失败,他身旁还坐了一个成功的范本――考上北大的少女黄思路 。
14年后,我去参加央视一档节目的录制,内容是“非一般年轻人”的演讲,其中大部分是90后,有科学家,有创业者 。

你不配他不配谁来配 你不配,那你配什么

文章插图
演讲者都朝气蓬勃,而我很快就发现自己的位置非常尴尬,我和一群从30后到80后不等的老年人,坐在观众席中被架得很高的白凳子上,脚不着地,举着一块写有自己出生年份的荧光板,带着诡异的慈祥笑容,听这些年轻人上台演讲 。
我们这群老年人,并不像当年《对话》节目中的专家一样,是年轻人的评委,而是对年轻人丧心病狂的赞美者 。
我们在每个演讲之后发言,场景介于中学生演讲比赛和“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之间,每个人都生怕溢美之词被他人抢去,因而抱着话筒无休止地进行排比句造句:“青春是一颗种子/一朵花/一棵树/一根蜡烛……”最后声嘶力竭地以诸如“青春无敌!做你自己!正能量!耶!”作为结束,非常累 。
中年人在话语权的争夺中,成了弱势群体 。
那次录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某个应用软件的CEO,90后,非常瘦小 。他抱着一个大狗熊玩偶上台,一上台就把狗熊扔到台上,说:“我觉得这个让我抱熊的导演特别傻 。”
他的演讲里不乏豪言壮语,例如“明年给员工派发一个亿利润”之类 。而台下的大学生,则在每一次听到“第一桶金赚了100万”、“阿里巴巴用千万美金收购”这类句子时,羡慕地齐声哗然 。
他的演讲,虽然充满了明显的夸大和对他人的不屑,可却获得了当天录制时最大的掌声,以及最热烈的溢美 。
前辈们的兴奋,在于终于找到了自己心目中典型的90后,就像亲眼看到外星人时,发现它就是自己想象中的银色大头娃娃 。那个年轻的CEO符合社会对于90后的一切想象:轻狂、自我、混不吝 。
节目播出后,他的演讲视频在社交网络上风靡,配以这样的标题:“90后的话,惹怒了所有的互联网大佬”;“90后的一番话,让全世界都沉默了” 。
当我看到播出的节目里,所有被侮辱和轻视的中年人,都像受虐狂一样大力地鼓掌、卖力地欢笑,我忽然想到14年前参与韩寒节目录制的中年人,当年台上的那些中年专家 。他们还在么?他们依然怒不可遏吗?还是成了举着写有自己出生年份的老年人,一听到“追逐梦想”、“初生牛犊”几个字,就在煽情的音乐中热烈鼓掌呢?(搜索微信公众号“投黑马”专注于股权众筹的O2O平台)
风水轮流转,中年人在话语权的争夺中,成了弱势群体 。
讨好年轻人,是社会的通病 。
不久前,北大教授钱理群在一篇文章里宣布了自己的“告别”――他将告别学术界 。而一直与年轻人为伍、为师的他,同时也宣布自己跟青年的关系结束了 。
他这样写道:“对60后、70后我有点理解,80后多少有点理解,对90后我完全不理解 。网络时代的青年的选择,无论你支持他、批评他、提醒他都是可笑的,年轻人根本不听你的 。所以我再也不能扮演教师的角色,我必须结束 。最好是沉默地观察他们 。”
钱理群老师以惊人的真诚与坦率,承认自己并不了解年轻人,而且,年轻人也已经不需要被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