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节奏感,节奏感怎么形容?( 二 )


就我们之前说过耳蜗的形状是像蜗牛壳一样的一圈一圈的嘛,那么它最中间的就是最开始卷的这个位置,基底模式比较宽的,越往外一圈一圈就越来越窄,这样呢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老年人他对于高频的声音听力会下降,因为越往外面他的血管硬化供血不足,所以高频的声音它就会听不到,但是低频声音就不受影响,这个还有临床证据的支持,而且和我们的这个日常的生活是能够对的上的相符感觉很靠谱 。
但是你既然说有一个理论叫共振理论,那就意味着还有其他理论了,是吧?对,因为这个理论它有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在内耳里面的淋巴其实也会和肌底膜一起共振,所以它其实不能够做到像我们琴弦一样一根一根分的很开,达到局部共振的这个效果,所以后来呢就有人对这个共振理论做了一个微调,提出了一个叫做位置理论,他认为虽然基底膜不能够分离做局部震动,但是在整体震动的时候,它不同位置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怎么听着听着有点儿味蕾的意思?就是虽然不能完全分开,但还是有强弱差别 。所以呢就能定位到那个位置上的听毛在摆动,道理是这样的,但是很多人也是表示不服气 。于是呢就又有一个理论叫做频率理论,他认为跟位置没有什么关系,不同的声音之所以感受不一样,是因为它产生的动作电位的频率不一样 。
我们举个例子,就比如说50赫兹的声音,它就会让听觉神经元每秒钟产生50个动作定位 。这个理论倒是很简单,就是多少赫兹呢就是每秒产生多少个动作定位,这一下子就可以区分了 。但是它也会有一个硬伤吧,就是神经元放电,我们知道它是要消耗能量的,所以它每产生一个动作电位他要休息一下,然后才能产生下一个电位,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是我们平时用抽水马桶一样你抽一下,然后不能连着抽第二下确实你要等他这个水回上来了之后你才能再来一下 。
【什么是节奏感,节奏感怎么形容?】当然这个神经元休息的时间肯定比这个抽水马桶要快不知道多少倍了,但是他还是要有这个休息时间的,那我们通常会认为动作电位最快的频率是每秒1000次,那对应的就是按照这个理论我们最高频的声音也就只能听到1000赫兹,但事实上不对,我们都听到远高于1000赫兹的声音,所以这个理论就是有个硬伤,后来呢就又发展出了一个叫骑射原则,骑马射箭嘛,还是什么万箭齐发呢,它其实是频率理论的一个改进,就是虽然每一个神经元放电的频率不能够超过1000赫兹,但是我可以同时让多个神经元放电,他们各自产生一定频率的神经脉冲,然后叠加起来就可以达到跟这个声音的频率一样,所以叫骑射,就是一起来发射电,但是这个理论呢他也只能够解释5000赫兹以下的声音,我们其实是能听到差不多16000赫兹这样子的声音,高频的 。所以再后来呢在1969年的时候就又有人提出一个新的理论叫做行波学说真是够多的,而且这名字一个比一个奇怪的 。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