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每天至少读一段论语,用半年或更长时间读完,总不能说这就不是阅读吧?从这个角度来说,碎片化阅读是肤浅阅读还是深度阅读,主要还是取决于读者自身是否具有深度思考能力、所读内容是否具有深度思考价值 。
碎片化阅读=浅阅读?
基于神经科学研究的分析
目前,碎片化阅读之争聚焦于利弊之争,还表现在一个问题上:长期的碎片化阅读,是否使读者思考浅表化、丧失思考力?对此,目前在缺乏大数据支撑研究的情况下,或许可以从阅读的大脑机制方面为此问题的探讨带来一些深刻的启示 。
案例二:一个学生在农村老家上小学期间比较贪玩,但作业都能按时完成 。但有一次考试成绩不佳,又被班主任告知家长她不交作业,她的妈妈就逮着她因贪玩而回家很晚这个机会,用高粱秆扫帚把狠狠地揍了她一顿,并且扬言:你不好好学习、不好好看书写作业、晚回来一次,我就用这个扫帚把打你一次 。从此,她每天都早早地回家,一进家就规规矩矩地写作业和看书,由于认真专心,作业很快就写完了,剩下的时间只好看书,越看越有意思 。就这样,一直读到大学毕业,大学期间仍然热爱读书 。她说:我心里永远有个扫帚把,虽然挨打很不幸,不过我也很感激这个扫帚把,把我打回了好好上学读书的路上 。
这个故事听起来如同传奇,因为其背后隐藏着一些秘密和不可思议的地方 。在案例中,母亲棍棒教子有其无奈和苦衷,当然这也掩盖不了其教育能力有限、教育手段匮乏的事实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父母摸透了孩子的心理和心思,有意或无意契合了教育的规律:用一个有形而直观的扫帚把,给孩子树立了一道无形却又威严的规矩 。家长的举动,迫使孩子建立一种条件反射的心理机制,即早些回家认真学习看书,能够免予挨打,不早些回家学习读书等于挨打 。而这种心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经过长期的作用,阅读促使大脑中的神经突触产生了丰富的联系,而这些联系最终建立和形成了有利于阅读的稳固的神经回路 。在读书期间,由于挨打的心理阴影和童年记忆仍未消失,长期阅读所形成的这种神经回路也不断被强化,其外在表现就是从不爱阅读转变成了爱阅读 。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神经系统由众多的神经元组成,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联系,而每个神经元又有大量的突触,这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和加工的神经回路 。前面提到,有些读者在中小学期间甚至是攻读硕士博士期间,都特别爱读书,一旦毕业参加工作后,反而不爱读书了 。根据神经科学研究的结论,可以推知其大脑的神经回路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甚至是较大程度的改变:以前由长期持续阅读纸质书籍的阅读行为所形成的神经回路,因工作、家务、社交、娱乐或用手机等电子工具阅读碎片化文本,在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大脑又构建了新的神经回路而遭到了废弃或产生了较大改变 。这一认识,给阅读研究带来了诸多的深刻启示,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碎片化阅读对培养人思考力的影响 。
其一,如果一个人期望通过阅读而培养深度思考能力,就必须通过相应的阅读实践而在大脑中建立促成深度思考的神经回路 。而在大脑中建立能够促成深度思考的神经回路,碎片化阅读跟纸质整本书阅读相比并不占据明显的优势 。
其二,如果一个人已通过阅读而培养出深度思考能力,意味着其通过阅读也已在大脑中建立了促成深度思考的神经回路,短时或偶尔的碎片化阅读,并不会导致原来的神经回路被废弃或产生较大改变 。
其三,长期持续的碎片化阅读,例如利用手机等电子工具看新闻资讯、读自媒体文章,将会使大脑构建成一种适宜于碎片化阅读的神经回路 。由于神经回路的潜在作用,一个人会产生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机下意识地浏览新闻、读自媒体文章,逐渐发展成一种“手瘾”和“心瘾”,最终可能会导致阅读者缩减、厌倦甚而摒弃纸质整本书的阅读 。
- 早餐卖什么赚钱,可以参考这7个?
- 15元宵节吃什么
- 同母异父是亲兄弟吗
- 元宵节快乐还是喜乐
- 太阳黑子在什么层,5分钟带你了解下太阳黑子是如何生成的?
- 外链生成怎么做,做网站外链的5个方法?
- 灭火器里面白色的粉末是什么
- 烟弹漏油还能抽吗
- 果汁饮料和果味饮料是一样的吗
- 黑头黑脚代表什么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