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代表作品及风格 陶渊明作品特点风格( 二 )


最重要的是这种“忘路之远近”的经验和感受,几乎每个人都有过 。或者是独自散步,或者是和朋友聊天,不管是在熟悉的地方还是在不太熟的地方,脑子正专注于某件事,脚下不停,等回过神来才发现到了一个不在设想中的地方,这时候四处望一望路,回去就是了,并不出奇 。而渔人回过神来,是因为“忽逢桃花林”,这就奇了 。陶渊明前面都是悄悄铺垫,但这里用了一个“忽”字,就把渔人回过神来的场景活现出来了,也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就像拍了一下惊堂木,告诉大家这个地方非常重要,接下来他要浓墨重彩地描绘这个场景 。

陶渊明代表作品及风格 陶渊明作品特点风格

文章插图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一段文辞清新,层次清晰,色彩缤纷,充满了春天的蓬勃和华美 。在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里,除了桃花源的生活,形容最多的就是这片桃花林 。这片桃花林是夹岸栽种的,清澈的溪水两边没有其他杂树,只有桃花纯然开放,夭夭灼灼,树下芳草鲜美,碧水花影相映,微风吹过花落如雨,可以说这片桃花林美到了惊心动魄的程度 。渔人甚异之,不单渔人惊奇,读者也惊奇 。再看陶渊明形容这片桃花林的面积,“数百步”,这是从渔人的角度来写的,这不是一个用眼睛去计算测量的距离,而是一个运动的镜头,渔人在惊异中情不自禁前行,于是读者也跟随渔人去认识动态美的桃花林 。
为什么是桃花?陶渊明向来喜爱春兰秋菊这些香草馥郁的植物,为什么他的理想国却是以桃花为名,以桃花为象征和前导呢?桃花在先秦时代的《诗经》里是人类社会婚嫁繁衍的美好象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象征新娘的健康美丽,桃实的硕大象征孩子的茁壮,桃叶的旺盛象征着家族的繁盛,桃花意蕴与人类的社会活动结合较为密切 。而在陶渊明爱读的《山海经》中,桃花与夸父的形象又有关联,《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中山经》中又载:“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 。这个故事陶渊明当然知道,他在《读<山海经>其九》中歌咏夸父逐日的事迹:“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史家说古音“邓”“桃”同音,邓林就是桃林 。桃林是夸父的手杖所化,陶渊明认为寄托了夸父的宏志,而且“功竟在身后”,夸父凭着桃林的存在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他敢与日竞走的大无畏精神让陶渊明大加赞美 。《桃花源记》里的这片桃林是不是从夸父精神里诞生出来的呢?
陶渊明代表作品及风格 陶渊明作品特点风格

文章插图
桃花是春天的造物,色彩明媚、精神健硕、充满蓬勃的生命力,与人间烟火和族群繁衍有着密切联系,与阳光、生长、希望有着密切联系,当陶渊明信手写来,把这片毫无驳杂的桃林安置在人间某处,他就把来自夸父的大无畏精神和对人间最美好的祝福植入其中 。
渔人不懂得桃花的意蕴,但是他被这片美景所惊异,想到桃林的尽头去看看 。我想他一定保持某种期待,某种好奇,这片美景从何而来,是有人种的还是地理气候特异,除了桃林还会有别的奇异现象吗?人是有好奇心的,前提是他处在一个自然的状态下 。武陵渔人在“夹岸数百步”中,被自然的美所吸引,一步一步脱离了生计所迫的社会身份,脱离了捕鱼打鱼的功利心理,这样他才能进入陶渊明的桃花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