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代表作品及风格 陶渊明作品特点风格( 五 )


刘子骥和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而且传说晚年也隐居在庐山脚下,和陶渊明为好友,而且他本身不仅是品德高尚的名士,《晋书》里记载“去驎之家百余里,有一孤姥,病将死,叹息谓人曰:‘谁当埋我,惟有刘长史耳!何由令知 。’驎之先闻其有患,故往候之,值其命终,乃身为营棺殡送之 。其仁爱隐恻若此 。”刘子骥为远方的孤老安葬,以仁爱守诺著称,喜爱山水,不入仕,还有入山采药奇遇的经历,这样一个人物去寻找桃花源,逻辑上是成立的,而且从侧面暗示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这一事件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这种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非常高妙 。武陵渔人面目不明,这个故事是否是荒诞不经的呢,但是陶渊明用当时知名度很高的名士刘子骥“欣然规往”,不动声色就消弭了这种怀疑,并且以这个无需描写就很丰满的人物作为渔人的另一面,让这个故事更加复杂和丰富 。但是当人们对高尚士刘子骥的寻找寄托了希望之后,陶渊明又虚晃一枪,“未果,寻病终” 。刘子骥到底有没有去,还是去了但是没找到,这里陶渊明没有做明确的说明,后来人对刘子骥也满是嘲讽,“可笑南阳刘子骥,欲寻风土滞京华 。(郑樵?《过桃花洞田家留饮》)”“南阳刘子骥,独泛问津船 。(项安世?《次韵叙李提刑往临先正治并所闻先正论桃源事》)” 。

陶渊明代表作品及风格 陶渊明作品特点风格

文章插图
在《晋书》里,刘子骥是“寿终”,但是陶渊明偏偏说他是“病终”,这个“病终”和寻找桃花源“未果”是否有关,陶渊明闭口不提,然后笔锋一转,写“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用这一句话来作为整个故事的收梢,充满了无穷意味,他既希望再无人去打扰桃花源里的生活,这是对桃花源的一种保护,因为不论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打扰,都将终结桃花源的延续,但是他又遗憾再无人对桃花源充满向往和好奇,从此人们沉沦现世,没有理想也没有打破生活枷锁的动力,他更加忧虑的是,桃花源的美好会不会就此湮没于滚滚尘世,后来人还会知道世间曾有过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黑暗的地方吗?就如同他的理想,曾经存在,却终将消散,这是陶渊明隐藏在《桃花源记》背后的一声叹息 。陶渊明的这种矛盾心理和叹息让《桃花源记》的艺术性超越了所有同类型的传奇故事,触动了每一个人内心深处对理想向往对现实屈服的挣扎和选择,这一声叹息在宇宙之中久久回响不绝,只要心怀理想,就会与它共鸣共情 。
恰恰相反,哪里是“无问津者”,事实是千百年来寻找桃花源的人络绎不绝,桃花源故事不因时间的流逝、朝代的变迁而失去影响力 。仅在中国,就有100多个地方号称自己就是桃花源,并且以此名申报国家旅游景区获得成功 。桃花源在历代诗文里频繁引用,成为了一个典故,一种至高理想的代称,甚至“桃源行”如乐府诗、竹枝词一般发展衍生成一种诗体,不仅在中国,而且在邻国日本、朝鲜都有拥趸者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朝诗人王维在《桃源行》一诗中因追寻桃花源不得而发出的深深感慨在现代仍然余音绕梁 。
陶渊明代表作品及风格 陶渊明作品特点风格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