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代表作品及风格 陶渊明作品特点风格( 三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凡是在故事情节推进的紧要关头,陶渊明的笔调总是特别精简,没有多余枝节,读起来特别自然,顺理成章 。“林尽水源”的下文是渔人和读者所关心,“便得一山”,“哐”一座大山把所有的目光和好奇都堵上了,“山有小口”,却另辟蹊径,开了一个口子,前一句的“山”与下一句的“山”连接在一起,形成头尾相接的锁链结构,连接紧密而自然,读起来顺滑如丝 。“仿佛若有光”真天外之笔,设想如果这个神秘的山洞幽暗莫测,透露出几分恐怖气息,渔人还敢不敢进去呢?他会不会陡然打个寒颤,从桃花林的美中冷静下来,掉头回去?然而陶渊明非常细心地将意蕴着希望与光明、传达着温暖与安全的“光”若隐若现地从洞里透出来,渔人心动了 。他“便舍船,从口入”,这一句文字非同小可,不可等闲视之,船是渔人的谋生工具,是渔人社会身份的象征,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渔人舍下了他的船,暗示着脱离了他的社会属性,这是他进入桃花源的一个必要条件 。这和他从桃花源里出来后“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相照应,就能看到渔人得了船,就又重新回归了他的社会属性,他开始意识到桃花源的现实价值,一路做记号,去报官,违背了自己对桃花源中人许下的诺言 。
渔人舍弃了他的船,进入了狭窄的洞口,这个洞有多深呢,陶渊明依然是用渔人的脚步去丈量的,数十步,这个数字是很不准确的,因为渔人步子的大与小缓与急是受当时情绪影响的,这既是一种虚写,也是一种实写,因为渔人处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会留意道路的远近,一方面无法顾及专心数自己的步子,这个并不精确的数字反而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渔人的心理状态 。同样,在非常关键的洞穴行进这一环节,陶渊明又是极度精简地用一句话承接过去 。下一句就已经进入了桃花源,接下来是本文中描述最为详尽和文辞最为优美的段落 。
“豁然开朗”是针对狭窄的洞穴而言的,强烈的对比不仅使渔人和读者有眼前一亮的情绪上扬,还使得眼前的景象更有冲击力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是陶渊明心目中的世外之地,安静祥和,自然与人类和谐相生,平旷的土地、错落有致的屋舍、肥沃的良田、清澈的池塘、繁盛的桑树、雅致的竹林、纵横交错的田埂小路、鸡群和犬各自安然 。这幅美景和陶渊明笔下的田园诗是可互为印证的,他的《归园田居》里描写的也是这一类的景色,“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境界何其类似 。但是和现实的生活不同的是桃花源里的人们“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他们的这种怡然是一千多年来人们永远追寻的梦想 。这种怡然有一个最大的前提,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没有明说,在正诗部分他说得比较直白:“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世外之地,只有“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有道德伦常而无严苛律法,有情谊而无纲条的礼仪之邦 。这就是陶渊明心目中的“乌托邦”,一个人人平等没有王税没有压迫没有苦难的地方,没有皇帝君臣,也没有侵略骚扰、尔虞我诈,甚至没有戒严防范,更没有彼此倾轧、互相歧视 。1964年毛主席对《毛主席诗词》英译者曾经这样解释:“陶渊明设想了一个名为‘桃花源’的理想世界,没有租税,没有压迫 。”这种超前的理想国概念是《桃花源记》故事的魅力核心,后来模仿《桃花源记》的传奇小说繁不胜数,与陶渊明同时代的《搜神记》《幽明录》里都有“遇仙”故事,但是《桃花源记》和这些“误入仙境、得遇仙缘、然后求归”的故事貌似而神不同 。桃花源里的风景并不出奇,甚至与现实的田园风光并无二致,进入桃花源的渔人也没有获得仙药、珍宝或艳遇,只是受到了“杀鸡具酒”的热情招待 。而更特别的一幕,发生在渔人告辞时,我们先看陶渊明如何写桃花源中人对渔人闯入的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