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最好的教育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文章图片
作者|孟臣
01
被一个男孩的哭声给深深刺痛了 。
在一个男孩的房间里 , 满屋子狼藉 , 地上都是散架的模型残骸 。
男孩一边拍着视频 , 一边声声抽泣 , 那一声声的哭泣里 , 是一个男孩为之付出的时间、精力、心血和热情 , 如今都碎了一地 。
就因为男孩和爸爸吵了一架 , 喝了酒的爸爸拿起一个模型就往地上砸 。
男孩看着心爱的模型被砸坏 , 就愤怒地顶撞了爸爸 , 谁知怒火中烧的爸爸直接将孩子架子上的模型全部砸烂 。
最好的教育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文章图片
第二天还跟男孩说 , 如果以后还这样顶撞他 , 他会把男孩所有热爱的东西都毁掉 。
或许是因为青春期的男孩对父亲有言语和行为上的过激;又或许是父亲以为男孩会玩物丧志 , 而耽误了学习 。
无论是哪种可能 , 父亲的这一暴行 , 毁掉的不仅仅是男孩全身心的热爱 , 还有一个青春期男孩内心世界的慰藉 , 和生而为人所拥有的权利——被尊重 , 被接纳 。
心理学家许添盛曾说过:
一切“问题”都根源于 , 父母用控制代替尊重 , 用命令代替启发 , 用怀疑代替信任 , 让孩子的生命找不到出路 , 找不到爱 。
尤其现在的孩子 , 9岁就已经踩在青春期的门槛了 。
他们的自我意识高涨 , 情绪极易冲动 。
他们渴望独立 , 渴望自由 , 更渴望被尊重 。 一旦父母无视甚至贬损孩子内心的诉求 , 很容易激起他们的反抗 。
若父母再用更为粗暴的行为 , 来试图控制和震慑孩子 , 那么这样的教育其实就是一场权利的战争 。
父母用高高在上的权威 , 以为赢了孩子 , 但最后的结果 , 或许都会输得很卑微 。
就像作家李中莹说的那样: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 , 都会跟自己的父母有一场战争 , 如果孩子赢了 , 就是喜剧;如果父母赢了 , 就是悲剧 。
最好的教育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文章图片
02
美剧《去他妈的世界》中 , 有一幕剧情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力和窒息 。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邦妮 , 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女孩 。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 邦妮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 , 开始爱美 , 开始刻意打扮自己 。
有一次 , 她不知从哪里偷来了一支口红 , 对着镜子悄悄地化起了妆 。
不巧 , 这一幕被妈妈发现了 。
妈妈认为女儿根本没有把心思与精力放在学习上 , 并且用羞辱与冰冷的语言对女儿说:
“你知道什么样的女人用口红吗?是妓女 , 妓女才会化妆涂口红 。 ”
更令人发怵的是 , 为了惩罚女儿 , 她强迫让女儿将口红全部吃下去 , 并且要慢慢咀嚼 。
最好的教育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文章图片
邦妮对着冰冷强势的妈妈 , 痛苦地咽下了口红 , 也嚼碎了自己的人生 。
她开始不好好学习 , 还因粗暴地对待同学而被学校开除;
她向渣男投怀送抱 , 轻易地脱下了自己的衣服;
她看到渣男勾搭其他女生时 , 用车撞死了那个女生……
就这样 , 她用一种极端的方式 , 毁掉了自己刚开始的人生 , 用一种报复的心理 , 终于活成了妈妈口中的样子 。
最好的教育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文章图片
苏珊.福沃德曾说:
“父母对子女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 , 它贯穿岁月 , 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 ”
青春期的孩子 , 性意识开始萌芽 , 开始注重穿衣打扮 , 注重自我的形象 , 这也正是孩子渴望成为大人的一种内心真实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