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 ,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 ,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
一位叫桃子的家长最近和我们分享了她孩子学习兴趣班的事情 。 孩子对很多事情都比较感兴趣 , 舞蹈想学 , 美术也想学 , 但是总是学几节课就开始不想去了 。 妈妈觉得她总是一时兴起 , 没几天就觉得无聊了 。
所以在孩子想要学其他的课程的时候桃子就先让孩子做了解 , 和桃子沟通之后 , 我们发现每次孩子选择兴趣班之后 , 回家和妈妈分享的时候 , 她都没有十分关注 , 几乎都忘记孩子做了些什么 。
显然桃子对孩子学习课程的关注度并不高 , 对于孩子的分享她并没有做过多的了解 , 那就更不用提给孩子鼓励了 。
孩子在这一过程当中没有受到外界给予他的力量 , 作为一个专注度还在处于发展阶段的孩子 , 很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对一件事感到无聊 。 所以说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 , 父母给予他们的鼓励和期望也是至关重要的 。
文章图片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什么?
希腊故事的由来
其实这个效应最初源于一个希腊神话故事 。 传说有一位叫皮格马利翁的国王 , 他从出生就被母亲抛弃 , 终于和一个女孩子相恋了 , 但却惨遭背叛 , 皮格马利翁因此十分悲痛 , 发誓终身不娶 。 在之后的生活中他梦到一位少女 , 他想办法雕刻出了她的样子 , 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他的作品 , 将自己的心血全部注入这个雕塑上 。 最后受打动的爱神赋予了雕像生命 , 国王和拥有生命的少女结为夫妻 。
意思是当我们对某件事抱有强烈期望时 , 常常会伴随着皮格马利翁效应 。
皮格马利翁的延续
两位心理学家曾在一所小学做了一个实验 。 他们对学生进行分组抽样 , 并且向校方谎称他们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调查 , 认为他们具有极高的天赋 。 八个月后 , 他们再次来到同一所学校进行智商测试 , 发现那些随机抽取的孩子他们的成绩均有明显提高 。 显然外界对于他们的暗示使得他们在学习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得更加优秀 。 这个实验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罗森塔尔效应 。
文章图片
为什么皮格马利翁效应能够帮助孩子呢?
其实这是一种心理暗示 ,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有所期待的时候 。 那么为了让这件事能够顺利完成 , 我们会从最初的计划和预测便对整件事情做出宏观的了解 。 在做具体事项的时候也会倾尽更多的专注 。
因为内心的期待使得我们更加完善一些细节 。 同时由于我们准备充分而在过程当中会更加自信 , 整体来说会取得一个比较不错的成绩 。 对于孩子来说 , 他们如果最初认为自己是可以的 , 那么他们也会逐步付出努力 , 最终取得不错的成果 。
这就意味着 , 如果我们开始便对这件事情不报与希望 。 那么往往一些心理暗示就会导致事件处理不到位 , 一些细节影响最终的发展 。
皮格马利翁效应实行的误区
鼓励不应仅仅是简单的夸奖
有些家长觉得既然这样可以对孩子产生激励作用 , 他们便开始不断地鼓励并且奖励孩子更多 , 以便让孩子能有一个稳定的目标 。 但其实用这种方式并没有对孩子有一种强烈的期待 , 也不会让孩子感觉到他是相信孩子的 。 而一旦孩子进入了大学阶段 , 失去了家长的鼓励和奖赏 , 那么他们往往会一蹶不振 , 远离课堂 。
文章图片
对孩子的期待需要有度量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并不仅仅限于孩子的能力范围内 。 他们认为孩子可以完成他所制定的目标 , 但是往往过高的目标会给孩子巨大的压力 , 一些家长仅仅在自己的角度去考察这件事儿 , 完全没有判断和感受到孩子日常的能力差异 。 所以有时过高的要求甚至会使孩子产生退缩行为 , 逃避这个现实 。
- 看电视就专注学习就走神,孩子有“多变注意力”,家长要这样做
- 孩子开始要“零花钱”时,是教导价值观的关键期,父母要重视
- 1岁宝宝被空调吹成“面瘫”?孩子吹空调需注意这3点,别大意
- 发现孩子有早恋苗头?与其“打压”,有边界的“支持”更重要
- 孩子烫伤时,是先脱衣服还是先冲水?第一步做错,后果会更严重
- 3岁之前,这4种食物尽量少喂孩子吃,小心影响发育,家长别大意
- 孩子从小“体弱多病”,无非这3个原因,可惜很多父母都忽略了
- 为什么孩子作业都是在“考验”父母?学校这种教育方式有用吗
- 孩子一有情绪就“自残”?家长要警惕“情绪饥饿”,或危及生命
- 女儿第一次来例假,聪明的妈妈会说这三句话,孩子将来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