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其实自己的孩子长得很难看?

为何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其实自己的孩子长得很难看?】如何区分一个人是一直单身 , 还是已经为人父母 ,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手机 。 绝大多数人晋升为宝爸宝妈后 , 都会把手机屏保换成孩子的照片 , 经常在朋友圈为自己孩子发图发文刷屏 。
尽管网络上这种疯狂“晒娃”的行为被很多人吐槽 , 但是现实生活里 , 宝妈宝爸们还是逃不过真香定律 。 有了孩子后 , 自然而然地会把自家孩子拿出来炫耀 , “我家宝宝实在太好看了 , 忍不住想给别人看看” 。
为何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其实自己的孩子长得很难看?
文章图片
可是这种“情不自禁” , 换来的不是感同身受 , 而是旁观者们被“强制认同”的不满 , 毕竟说自家的孩子好看 , 难逃“王婆卖瓜 , 自卖自夸”的嫌疑 , 从客观的角度考虑 , 好看的也是极少数 , 大多数都是相貌路人 , 甚至有的还达不到平均审美指标 , 于是被人为制造出“丑萌”“丑乖”这样的词 。
其实面对着除了自家孩子之外的其他孩子 , 人们都会自动进入“旁观者清”的境界 , 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总有些人 , 明明孩子长得丑 , 还天天拿出来晒 , 想让别人违心地说好看 。 当然 , 这些人不包括自己 , 因为自己看自己的孩子 , 是真的好看 。
仅仅是对自己的孩子才“选择性失明”的父母 , 一旦关闭了自家孩子的滤镜 , 审美品味连带三观就开始正常 ,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为何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其实自己的孩子长得很难看?
文章图片
其实 , 就像俗话说得“儿不嫌母丑” , 孩子和父母是双向的 , 甚至父母更甚 。 孩子是不嫌弃父母 , 父母们是发自内心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丑 。 主流审美是主流审美 , 到了孩子身上就是特例特办 , 这在心理学上是有依据的——禀赋效应 , 就是一把“不统一的尺子” 。
1980年 , 理查德·泰勒教授提出一个心理学概念:禀赋效应 , 所谓禀赋 , 指的是个体被赋予的素质、天赋、价值 , 而禀赋效应的内涵是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样东西 , 那么他对其价值的评价 , 要比没拥有时大大增加 。
举个通俗的例子 ,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 吃到了葡萄 , 会认为葡萄至少不像吃不到的人说得那么酸 , 甚至很多好面子的人 , 还会声称这是这辈子吃过最甜的葡萄 。 至于葡萄到底是甜是酸 , 并不重要 , 除了吃到葡萄和想吃没吃到的人 , 其他人毫不在意 。
为何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其实自己的孩子长得很难看?
文章图片
禀赋效应是由人类与生俱来的自视过高基因决定的 , 所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携带一些 。 特别是对于子女而言 , 做出评价的主体对于自己挚爱的家人 , 往往给出比事实要高很多的评价 , 而且内心对此深信不疑 。 也就是说 , 绝大多数家长对于子女 , 基于禀赋效应 , 会为其打造出一个明显优于客观事实的人设 。
所以我们常见到很多奋力“鸡娃”的家长 , 给孩子设定考上北大、清华、双一流名校的目标 , 希望孩子十项全能、特长出众 , 最不济也应该是受人瞩目 , 一表人才 。 当有集体活动时 , 所有家长举起手机 , 找的都是自己的孩子 , 完美演绎了什么叫作“我的眼里只有你” 。
为何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其实自己的孩子长得很难看?
文章图片
事实上 , 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普通人 , 和他们的父母一样平平无奇 。 那些父母辈无法达到的目标 , 子女往往更难达到 。 所谓的好看、优秀 , 都是父母对子女定向的内心定位 。 甚至很多父母在经历了社会的敲打后 , 只能不甘心地承认自己不够优秀 , 但是对于子女 , 他们始终抱有莫名的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