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上元节习俗( 二 )


摇元宵和包汤圆
元宵和汤圆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主要区别于制作工艺,北方是摇元宵;南方则是包汤圆 。
据《明会典》记载:永乐时期,明宫里“上桌按酒四,果子茶食小馒头菜四色,粉汤圆子一碗,酒三钟(盅)” 。到了清代,在宫廷档案等史料中关于制作元宵、汤圆的记载丰富起来 。由于内务府下属的御茶膳房专门管理宫廷膳食,所以承办节日食用的元宵之事自然也就让御茶膳房负责了 。皇帝不仅会在元宵节前后食用元宵,还会将元宵作为恩赏赐予臣工,所以备办元宵是宫廷里的一件大事 。清宫元宵制作考究,用料精良,外裹高丽江米粉,馅料为盆糖(日本产高档白砂糖)、奶油与桃仁 。据档案记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御茶膳房制作元宵达两万个,用高丽江米162石 。
清代文学家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记载了萝卜汤圆和水粉汤圆的做法 。萝卜汤圆的制作工艺为:先将萝卜刨丝,滚熟去臭气 。萝卜丝微干后加入葱、酱扮于粉团之中作馅,再用麻油灼之,汤滚亦可 。从此做法来看萝卜汤圆是味道有些咸的油炸汤圆 。水粉汤圆的制作工艺则是:先用水揉和糯米粉,“滑腻异常”,再用松仁、核桃、猪油、糖作馅或嫩肉去筋丝,捶烂加葱末、秋油作馅亦可 。由此可见,水粉汤圆将泡好的糯米磨粉,既可以制成甜甜的果仁白糖馅,也可做成咸咸的猪肉馅 。
清代史籍中亦有记载:汤圆有甜、咸两种,甜者用糖皆为黄砂糖,用白砂糖者甚少,其馅取“落花生或芝麻焙香和捣为之”;咸者加盐,其馅取豆腐焙干碾碎,“切香菜或肉屑为之” 。笔者在该记载中发现,民间制作汤圆多用黄砂糖,也是因为白砂糖价格昂贵,只有宫廷才用得起如此贵重的食材 。
乾隆帝南巡途中度上元
清代的乾隆帝一生曾南巡六次,乾隆三十年(1765)是他第四次南巡 。这一年,乾隆帝在宫里过完元宵节后便出发前往黄新庄行宫,随行宫眷有皇太后和皇后、令贵妃、庆妃、颖妃、荣嫔 。正月十六日晚,众人到达黄新庄行宫,稍作休整 。在酉初二刻,乾隆帝带领大臣、宫眷到看灯楼赏烟火 。随后,御茶膳房送来一品元宵,乾隆帝先吃了一碗,接着又赏给随行的大臣们 。直到正月二十六日,乾隆帝每晚都会率大臣、宫眷赏烟花、吃元宵 。
乾隆四十五年(1780)是乾隆帝第五次南巡 。正月十二日,乾隆帝出发,并在黄新庄行宫休整 。正月十三日早上,众人从黄新庄行宫来到涿州行宫 。晚饭时,乾隆帝吃了豆沙馅元宵,并赏赐随行王公大臣元宵共“十四盒,每盒八碗” 。至正月十六日,乾隆帝每晚均在行宫赏烟火、吃元宵 。

古人的上元节习俗

文章插图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正月十三日,乾隆帝食用、赏赐元宵的记载(部分) 。
从这两次南巡来看,乾隆帝每天晚上都是在赏烟花、吃元宵、赐元宵中度过 。可见,对他来说,赶在元宵节前后启程南巡并不影响其过元宵节的雅兴 。
古人的上元节习俗

文章插图
清 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2月19日 总第3642期 第二版
【古人的上元节习俗】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