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小吃:舌尖上的生活艺术

北京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风味独特 , 与其他地区小吃最大的不同在于 , 有部分取自民间的小吃 , 被皇家选中 , 成为宫廷小吃 , 又从宫廷散落到民间 , 这个过程很独特 。可以说 , 北京的许多小吃是深蕴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 它每一个品种的制作方式、食用方法等 , 都蕴含着北京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
北京有长达3000多年的都城历史 , 长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特别是成为元、明、清的都城之后 , 各族人民纷纷聚集于此 , 他们带来了自己民族的风味食品 。尤其是元朝、清朝的蒙古族和满族 , 入主中原后 , 他们将民族风味食品也带到北京 。北京小吃主要分为汉族风味小吃、清真风味小吃和宫廷风味小吃三大类 。自元代定都大都 , 北京小吃即已闻名于世 ,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 , 小吃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清代时 , 北京小吃又吸收了满族的特色食品 , 宫廷小吃也在此时传入民间 。

京味小吃:舌尖上的生活艺术

文章插图
集市上各种小吃琳琅满目
早年间这些种类丰富的小吃一大部分是穷苦人家解馋的吃食 , 也有一些精致的小吃是大户人家的休闲食品 。那时候 , 小吃基本上以小本经营居多 , 经营者多为小商贩 。从这组摄于晚清、民国时期的照片中 , 我们可以看到 , 有些小商贩将摊子摆在集市、庙会上 , 或者肩挑车推沿街叫卖 。在七拐八绕的胡同中 , 在古朴的四合院门前 , 小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长短交错 , 让人回味无穷 。
京味小吃:舌尖上的生活艺术

文章插图
路边炸油饼、油条的摊贩
因北京小吃大多是沿街或在集市上叫卖 , 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 , 老北京人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 。北京小吃又以品种丰富、风味独特、经济实惠著称 。清乾隆年间的杨米人著《都门竹枝词》里就曾写道:“日斜戏散归何处 , 宴乐居同六和局 。三大钱儿买甜花 , 切糕鬼腿闹喳喳 , 清晨一碗甜浆粥 , 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糖耳朵 , 吊炉烧饼艾窝窝 , 叉子火烧刚买得 , 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 , 新添挂粉好汤圆 , 爆肚油肝香灌肠 , 木须黄菜片儿汤 。”您瞧瞧 , 这首竹枝词竟然一揽子给读者介绍了切糕、甜浆粥、茶汤、面茶、凉果、炸糕、糖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硬面饽饽、烧麦、馄饨、挂粉、汤圆、爆肚、灌肠等北京小吃 。
京味小吃:舌尖上的生活艺术

文章插图
卖馄饨
京味小吃:舌尖上的生活艺术

文章插图
冲茶汤 , 北京城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话:“东四西单鼓楼前 , 王府井前门大栅栏 , 还有那小小门框胡同一线天 。”说的正是老北京最繁华的几个地段 。东四、西单、鼓楼、王府井、前门、大栅栏 , 这些都是老百姓们熟知的繁华地段 , 小小的门框胡同之所以能顺利“插足”其中 , 就是因为门框胡同里聚集了很多著名的北京传统小吃 , 如爆肚、褡裢火烧、豆腐脑、豌豆黄、传统奶酪、酱牛肉等等 。
京味小吃:舌尖上的生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