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小吃:舌尖上的生活艺术( 三 )


北京还有一种传统小吃叫“门钉肉饼” , 据说其名也源于慈禧 。据传 , 御膳房做了一种有馅的圆饼 , 慈禧很是喜欢 。问其名称 , 御厨一时语塞 , 忽然灵机一动想到这种肉饼与宫廷大门上的门钉颇为相似 , 于是便顺口答道:“门钉肉饼 。”慈禧听后大喜 。从此这道美食由御膳房传到民间 , 成为一道很受欢迎的小吃 。这种传统的清真食品非常适合在寒冷的冬天里食用 , 温暖、鲜香 , 趁热咬一口 , 满嘴的牛油会让一身的寒冷迅速消失殆尽!
其实 , 北京许多传统小吃的由来都与慈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比如豌豆黄、驴打滚、小窝头等 , 与其有关的轶事趣闻 , 也广为人们所熟知 。

京味小吃:舌尖上的生活艺术

文章插图
在天桥吃炸酱面的孩子 , 京味小吃 , 除去饮食摊和小贩销售以外 , 许多知名饭馆店铺也在经营 , 如月盛斋的酱牛羊肉、砂锅居的白肉、正阳楼的涮羊肉、恩德元的包子、都一处的炸三角、致美斋的萝卜丝饼、同福居的锅贴、同和居的烤馒头、福兴居的灌肠、会仙居的炒肝、新丰楼的芝麻元宵、复兴斋的茯苓饼、金家楼的汤爆肚、穆家寨的炒疙瘩、三妙堂的合碗酪、魁宜斋的艾窝窝、天盛馆的熏鱼、万盛德的炒红果、信远斋的酸梅汤、六必居的酱菜、王致和的臭豆腐等等 。
京味小吃:舌尖上的生活艺术

文章插图
喝豆汁的孩子们
北京小吃在数百年传承中 , 不仅吸收了宫廷食品的精华 , 还融汇了各民族、各地区食品的长处 , 从而在包容中 , 不断改进、发展、定型 , 得到北京广大市民 , 以及出入京都的官员、学子和商贾等的普遍接受和认同 。
京味小吃:舌尖上的生活艺术

文章插图
隆福寺小吃
不少人认为 , 全国闻名遐迩的北京小吃 , 其迷人之处 , 体现在民生化、胡同化、平民化上 。味美价廉、极富特色的豆汁儿、杂碎、卤煮、炒肝、爆肚、炸酱面等京味小吃 , 都是百姓饮食文化中的一部分 。
几乎每一种老北京小吃都蕴含着文化的元素 , 就是这些看起来不显眼的普通小吃 , 从其名称到制作、经营过程以及在传承中都有许多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 , 可以说与京韵文化有着紧密联系 。所以 , 这些小吃连同它们形成的这类饮食文化 , 才能流传至今 , 且经久不衰 。
【京味小吃:舌尖上的生活艺术】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12月31日 总第3775期 第三版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