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藤野先生》优秀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优质课教案( 五 )


四、研读探究(一)复旦大学、上海师大中文系编的《鲁迅作品分析》中说:“贯串着这篇文章的内在线索 , 正是鲁迅的那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对祖国对人民的彻底献身的革命精神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 , 畅所欲言 。
预设:
1、开篇:“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 , 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 , 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 , 盘得平的 , 除下帽来 , 油光可鉴 ,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但到傍晚 , 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 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 , 答道 , 那是在学跳舞 。”“无非” , 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 。通过反语写出对“清国留学生”速成班麻木不仁、附庸风雅、不学无术行为的不满、厌恶 , 甚至是愤慨 。这些人与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青年鲁迅形成了鲜明对比 。
2、地名:日暮里 , 水户 。
(1)“日暮”这个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经常可以见到 , 且往往与悲伤、愁苦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如:可怜后主还祠庙 , 日暮聊为梁父吟 。(杜甫《登楼》)
鲁迅自己学诗 , 也常用“日暮”这个词 , 来表达悲愁的感情 。例如 , 1900年2月 , 他在南京读书时曾写诗《别诸弟三首》 , 其中便有:还家未久又离家 , 日暮新愁又外加 。1901年2月 , 再写《别诸弟三首》 , 又有:日暮舟停老圃家 , 棘篱绕屋树交加 。除了上述鲁迅读诗、写诗经常遇见和运用“日暮”一词这个原因之外 , “日暮里”这个地名所以给鲁迅留下了深刻印象 , 更主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风雨飘摇 , 祸难重重的日子 。胸怀救国救民大志而身处异国的鲁迅 , 正为探求真理而劳碌奔波;面对站牌上的“日暮里”三字 , 更勾起他忧国忧民的悲愤激越之情 。(2)水户 , 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和中国有关 。
3、弃医从文 。导火线是“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根本原因是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
4、结尾:“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运用反语 , 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痛斥他们的丑恶行径 , 与他们顽强斗争 , 正是鲁迅爱国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小结:以上内容让文章全篇都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 以上种种 , 也更突出了藤野先生正直、热情、认真负责 ,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之难能可贵 。
五、写作抒怀
藤野先生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 , 细节中的卓越;鲁迅先生让我们见识到了情真意切 , 意蕴绵长 。假设在鲁迅与老师阔别20年后 , 再次重逢 , 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藤野先生说 。请你把握课文主旨 , 展开合理想象 , 模仿作者口吻 , 学给藤野先生写一段话 , 倾吐心声 。学生写作;交流展示;师生共评 。
六、结语
这节课跟随鲁迅先生 , 我们认识了生活俭朴、认真负责、严谨求实、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我们更亲近地触摸到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 , 也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 。正所谓“谆谆教诲点点滴滴尽显师德 , 句句激励朝朝暮暮皆为树人”!而藤野先生其事其人亦如一朵暖人肺腑的“精神之花”永远镌刻在鲁迅的心中 , 也长久地绽放在《朝花夕拾》中 , 虽历经时间淘洗 , 也不改其志 , 不褪其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