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的作者是谁?《宋史》为何淡化他?( 二 )


文艺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沈括晚年归隐梦溪园,著《梦溪笔谈》,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详细记录其中,成为活字印刷术的推广第一人,为毕昇的这项发明流传下来做出了突出贡献 。故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又称"沈存中法",以彰其功 。
这一著作,还录有古代音阶音律的理论心得 。沈括本人更是乐律行家,有《乐论》、《乐律》等多本专著 。
沈括的其他成就还很多,如经济、法律、书画等等不胜枚举,不一一展示 。管一窥豹,即可见沈括之才,的确是极广,且建树颇多,称他为"北宋第一全才"实至名归 。

梦溪笔谈的作者是谁?《宋史》为何淡化他?

文章插图
(王安石)
三、沈括的缺点不过,就是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却因致命的缺点而备受时人诟病和质疑 。还被斥为"小人",视之为"科学上的巨人,道德上的矮子",真真是历史的遗憾 。
沈括原本是宋神宗时期支持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成员,也深得王安石信任,得以担任三司使要职,负责管理全国的财政大权 。
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沈括开始对"户马法"提出异议,认为边境养马不一定具有战斗力,还增加财政负担;又指出"免役法"存在严重的弊端,应变更"所有人都需要上交财物"的规定……
沈括这些原本针砭时弊的主张却被蔡确、吕惠卿等人不怀好意地中伤,说他这是"小人行径",是"墙头草",是为了取悦旧党而急于跳出来反对"王安石变法" 。
王安石复相后,即对沈括开始不满,以为他倒向旧党,从此不再信任 。
梦溪笔谈的作者是谁?《宋史》为何淡化他?

文章插图
第二件事便是苏轼蒙冤的"乌台诗案"上,有人认为沈括才是"告密者" 。起因是他曾奉旨去调查两浙农田水利工程 。期间,他与好友苏轼多有诗文往来 。沈括回京复职时,说是他最先将苏轼在诗文中讽喻时政的句子找了出来,专题报告给了宋神宗 。
由此,引发"乌台诗案",御史台当即奉旨奔赴湖州抓捕苏轼 。沈括也就更加坐实"小人"之名 。
第三件事,则是沈括取得灵武之役的胜利后,向朝廷提出经营横山、构造城防抵御西复的建议 。
宋神宗同意后,委派钦差大臣徐禧负责鄜延的防御事务 。哪知,高高在上的徐禧一到边地,便无视沈括的主张,着力修筑边远的永乐城 。
沈括为避免与徐禧正面冲突,没有阻止,任徐禧决断一切筑城事务 。
元丰五年,西复抓住战机,一举攻陷永乐城,徐禧及宋军2万五千人被杀 。沈括在增援无望之下,只得退守绥德 。
宋神宗恼怒之下,将沈括撤职查办,贬为筠州团练副行使,随州安置 。
1085年,宋哲宗继位后,大赦天下 。沈括改到毗邻故乡的秀州任团练副使 。后因整理《天下州县图》有功,于元祐四年任朝散郎 。
由此,沈括获准得以归隐润州,安度晚年 。
梦溪笔谈的作者是谁?《宋史》为何淡化他?

文章插图
四、沈括的悲凉沈括陡转直下的命运,其实也很悲凉 。这位集大成的科学家,一代"科学巨匠",却被视为人品差的"道德矮子",从而被打入另册,人们不怎么看好,以致《宋史》也没有为他单独立传 。
这是沈括的不幸 。当然,也是他致命的缺点造成的 。
沈括最大的缺点就是个性懦弱,遇事妥协 。兼之他在仕途上缺乏圆润的处世艺术,不愿"斗争",习惯于秉持"老好人"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