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的作者是谁?《宋史》为何淡化他?( 三 )


他原本得到王安石的看重,这也算知遇之恩 。可惜,沈括偏偏选择在王安石罢相后,提出不同的变法主张 。
这明显不合时宜 。其实有不同的观点,并没关系,变法前前提出多好 。
可沈括却担心那时提出不同的看法,会与恩相王安石起正面冲突,抹不开情面之下,从而放弃了指出早已发现的变法中的问题 。

梦溪笔谈的作者是谁?《宋史》为何淡化他?

文章插图
沈括选择在王安石罢相后提出,这在尔虞我诈的宦海极有可能是为自己挖坑,授人以柄而被逐出圈外 。
在后来的钦差大臣徐禧筑永乐城一事上,沈括仍没吸取教训,还是遇事妥协,不敢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 。
典型的"老好人"思想害了他 。
沈括明知应修筑古乌延城防御,面对徐禧坚持要修永乐城时,却担心与他起正面冲突,便没阻止,听之任之 。
怎能不在损失惨重的"永乐城事件"中受牵连?
就是苏轼蒙冤的"乌台诗案"中,沈括其实也不是始作俑者,他是被御史李定、舒亶等人找到了由头有意栽赃所致 。沈括只能"背锅",成为不折不扣地整治陷害朋友的"小人",留下千古骂名 。
沈括的悲凉说明:
一个人,不能埋头于科研之中,还得在意脚下的路,需直面人生时,要敢于"亮剑",不能懦弱示好,失去底线地"和稀泥",一味当"老好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 。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无原则的妥协,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 。到头来,自己还会被"反噬",从而遗臭万年 。
这样的代价并不会"双赢",其实是"双输",是为鉴 。
梦溪笔谈的作者是谁?《宋史》为何淡化他?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