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用理解和信任呵护医者仁心

内容提要:有孩子的家庭,少不了和儿科医生打交道。前不久,一档儿童医疗纪录片《你好,儿科医生》将镜头对准儿科医生,24小时不间断的沉浸式拍摄,为我们真实呈现了儿科医生的职业现状和相关医院的众生相,也提出一个个关于医疗救治、医患关系、科学育儿的现实问题,启人深思。有孩子的家庭,少不了和儿科医生打交道。前不久,一档儿童医疗纪录片《你好,儿科医生》将镜头对准儿科医生,24小时不间断的沉浸式拍摄,为我们真实呈现了儿科医生的职业现状和相关医院的众生相,也提出一个个关于医疗救治、医患关系、科学育儿的现实问题,启人深思。
【 医者|用理解和信任呵护医者仁心】 行医,是爱的艺术。对于儿科来说,尤其如此。儿科患者有体征却不一定说得清楚症状,小患者们情绪常常失控、行为难以约束,这些都让诊疗变得困难,也意味着儿科医生需要更多的爱心和耐心。纪录片里的许多医生,不仅医术高超,还练就了哄孩子的十八般武艺:兜里常备糖果、饼干,用动画片拉近与患者的距离,通过天马行空的对话转移患者注意力……他们,有严肃专业的一面,也有风趣幽默的一面;他们,总是把疾病挡在身后,把耐心和微笑留给患者;他们,不仅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也以耐心和用心驱散小患者们心理上的阴霾。
相比于其他医疗纪录片,《你好,儿科医生》稍显不同:让人揪心泪目的场景很多,让人忍俊不禁的片段也不少。正如导演所说,孩子们天然的萌趣,会冲淡医疗节目悲伤、沉重的氛围。不过,儿童患者的童真、稚嫩,却让那些生命的沉重、抉择的艰难愈加凸显。令家长无所适从的罕见疾病,令医生束手无策的危险病情,让屏幕前的观众也跟着揪心。看见生命的无常和脆弱,所以更加敬畏生命;认识医学的边界、生命的禁区,也更懂得了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会全力以赴的医者仁心。
对于儿科医生来说,挑战不只来自于疾病。现实中,孩子往往是家庭的注意力中心,这意味着儿科医生在工作中面临更高的期待、更严苛的审视,需要具有更强的心理抗压能力。有时不被信任、不被理解,或许是年轻医生成长的必经路;遇上忧心忡忡、情绪激动的家长,被迁怒、遭误解、受委屈可能也是“家常便饭”。除了工作压力大之外,培养周期较长、收入偏低、晋升不易、医患关系紧张等原因,也使得儿科常常面临招不来人、留不住人的难题。《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现阶段儿科医生的缺口已经超过20万。破解儿科医生紧缺这一社会性问题,需要全社会予以更多支持,一方面要用理解和信任为医生筑牢保护墙,另一方面也要为他们的职业发展竖“阶梯”搭“桥梁”。
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医生的呵护,更需要家长相向而行。除了呈现治病救人的真实场景,儿童医疗纪录片更像一面折射家庭和教育的镜子。情绪失控的妈妈误伤孩子,小孩的“呼救预警”被忽视导致疾病恶化,长辈不信医生迷信“秘方”……面对防不胜防的疾病,要避免或者减轻对孩子的伤害,家长的作用不可替代。健康,不仅是身体康健,更是心理舒展;护佑成长,需要科学知识和方法,更需要良好心态。在共情共鸣中增进理解、触发思考,这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同样是一种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