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条落地的尝试,新冠防疫优化应先求“优”而非单纯求“变”( 三 )


防疫措施的优化不只是减法
如果看这两天各地防疫措施优化的具体方式,很难责怪老百姓在有的地方对疫情以及当地的做法感到困惑 。就像前文提到的,国内疫情处于上升期,防疫压力在增加,而各地落实防控优化的新闻,都是“某地不再做XX” 。可是防疫措施优化真的只是减法吗?
例如要重新开放线下教学,想法没错 。长期线上教学不仅教育质量难以保障,对孩童的身心健康也不利 。可问题是如果当地病例正在上升,家长自然会担心学校是否安全 。这种情况下,防疫措施优化不应是简单通知说哪一天学校复课,而是要有学校安全重启的配套方案 。比如在学校里是否需要做配套的检测工作,如何保证及时发现感染病例,万一发现有感染病例,感染学生与密接学生的隔离会怎么做,是否可以由家长照顾,等等 。
疫情升温,高危人群的防护问题更为突出 。在20条优化防疫的措施里专门提到要对养老院等高危人群集中的地方强化保护 。香港奥密克戎疫情暴发时大量重症、死亡恰是发生在养老院、长期照料机构 。很多感染病例明显在上升阶段的城市,亟需明确优化的应该是这些重点机构的防护措施,包括实行什么样的检测方案,在药物资源上做什么样的预案 。防疫措施优化不应该只是“不再做什么”,很多时候告知民众“正在做什么,将要做什么”更为关键 。
?即使是绝对合理的防疫“减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应考虑配套措施上是否需要先做好“加法” 。例如引发关注的广州城中村解除隔离人员如何安置的问题 。考虑到奥密克戎的潜伏期短,用5+3的隔离方案取代7+3符合科学,也很合理 。同样,次密接没有带来显著传播风险,阳性检出率只有十万分之三 。及时落实隔离方案的更新,不再隔离次密接是对的 。
可是提前解封已被隔离的人员之前,也应像一般解除隔离时一样,安排妥当后续安置问题 。特别是考虑到广州大量隔离人员的住所仍是高风险区域,更应在具体更新隔离方案前明确是否允许解除隔离的人回到高风险楼宇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回到高风险楼宇,解除隔离人员实际上只是换了个地方隔离,还让相关社区要做的保障工作更多 。这一事例更加证明防疫措施改动要做统一的权衡考量,而不是孤立的做改动 。
?随着病毒的变异,疫情的变化,药物的更新,防疫措施必然要改良 。20条优化防疫的举措正是基于新的科学信息,让防疫更贴近科学,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防疫措施的转变,也难免会有过渡期的困难,但我们应该正视这些困难,寻找合适的对策,方能真正做到对防疫的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