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条落地的尝试,新冠防疫优化应先求“优”而非单纯求“变”

#多地取消区域全员核酸##石家庄关闭市内免费核酸检测点#
求优才是目的
【20条落地的尝试,新冠防疫优化应先求“优”而非单纯求“变”】11月11日优化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出台,涉及包括密接、入境集中隔离时间缩短,不再判定次密接,取消中风险区域划分,缩小高风险区域范围,重申核酸检测范围原则等20条措施 。这些优化措施的出台无疑是自第九版新冠疫情防控方案颁布以来,国内防疫的最显著的变革 。参看20条防疫优化措施的具体内容,重点针对不少地方防疫时层层加码,对经济民生都带来毫无必要的负面影响的问题 。
可20条优化措施出台恰处于多地疫情升温、新冠感染病例快速增加的背景下,前一天还在增加防疫措施,后一天突然转向的新闻并不罕见 。甚至一些地方选为“试点”的消息也被广泛流传 。可在这些急转弯背后,我们也看到之前处在管控下的民众遇到安置问题;一些百姓对自己的健康风险忧心忡忡 。虽然在防疫措施转变的过渡阶段难免有不适甚至阵痛,但在各种措施调整过程中,管理者需要考虑的或许仍应是如何做到“优化”,而非简单为变而变 。
防疫措施的整体复杂性不应忽视
新冠疫情暴发已近三年,中国不仅先后有九版疫情防控方案,而且还在现实中建立了一个极为复杂的防疫体系,很多与防疫相关的措施与民众日常生活产生了紧密关联 。
因此,防疫措施调整在具体实施时需要考虑整体影响,包括与某项措施相关联的其它防疫政策是否需要同时改 。最明显的例子是核酸检测 。其实第九版防控方案里已经提出核酸检测范围应根据疫情而定,全员核酸检测是针对传播链不清的情况进行,对具体检测次数间隔也有指导 。可现实中很多地方都开展过极为频繁的全员核酸检测,而且是层层加码的重灾区,一些地方甚至开启过一天两检或三检 。这类加码无疑给民众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 。
纠正大范围(全员)核酸检测的滥用无疑是必要的,也有急迫性 。可我们也要注意距离全员核酸不远处还有常态化核酸以及核酸码两项防疫措施 。很多城市进出公共场所,包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超市农贸市场等都需要核酸码 。在频繁做全员核酸的地方,民众的核酸码几乎可以仅靠全员核酸检测获得 。当这些地方纠正全员核酸滥用问题时,应该要考虑核酸码是否需要调整,如果不调整也要向民众沟通今后核酸码的取得方式 。
此外,从一些新闻报道来看,有些地方在落实核酸检测优化过程中裁撤了大量核酸检测点 。不再频繁做全员核酸后,或许确实不再需要维持大量检测点 。但还是核酸码的问题,民众已经习惯在这些核酸检测点获得核酸码,如果出入诸多场所还需要核酸码,短时间内大幅减少公共核酸检测点,无疑会造成混淆甚至给民众带来不便——例如一些新闻同样报道了民众聚集到医院排队做核酸的情况 。
限制全员核酸的目的是优化检测方案,让检测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小一些,也减少对公共资源(检测费用等)的浪费 。可若不厘清各种防疫措施与公众生活的关联,贸然挑一个显眼的下手,没法排除最后适得其反,反倒给老百姓添麻烦 。
另外不可忽视的是一些地方在核酸码要求不变的情况下裁撤公共核酸检测,实质上成了逼民众自费做核酸,而且还只能选价格更高的单管检测 。减少公共资源浪费包括节约财政资源,不应以转嫁负担给民众的形式进行 。对防疫措施做优化,目的是让民众生活更方便,受疫情影响更小,不应该把事情更加复杂化,而这需要在具体防疫措施改动时有全局性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