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惊小怪|多少亲子关系,败于“缺乏边界感”?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24日电(采访人员 上官云)从影视剧到小说,“亲子关系”“原生家庭”是热门话题。尤其前者,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痛点”:孩子容易觉得父母“管得太宽”,父母觉得孩子不领情,“我这是为你好”。
在最近出版的一本漫画书《抱住棒棒的自己》中,有相当一部分篇幅讲到了亲子关系。比如如何应对孩子的敏感期,夫妻之间发生矛盾时,该不该把孩子当成解决问题的工具人等等。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本能,但可能许多人都不太明白,这种关爱,也许应该有边界。
大惊小怪|多少亲子关系,败于“缺乏边界感”?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果麦文化供图亲子关系里的边界感
对亲子关系,《抱住棒棒的自己》主笔卢克提出过一个观点:健康的亲子关系必然包括两个母题,即“爱和分离”。
“爱”的部分很好理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里,父母的关爱、看见和回应,就如同幼苗在成长过程里被播撒的水分、阳光和肥料,这是他们赖以成长的根本。
但说到“分离”,可能很多人难以理解——我这么想和孩子亲近,你还要我跟ta分离?
其实,这里的“分离”指的是“边界”,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界限。良好的关系必然有着明确的边界,这在亲子关系里,尤其显著。
一旦没有边界,父母的“爱”,就容易变成控制和伤害。
在《抱住棒棒的自己》的亲子关系这一章里,有三篇漫画都讲到了“边界”这件事。
其中,“夹心人”这一篇,讲的是父母不该拉拢孩子,把孩子当成解决夫妻问题的工具人。因为这是父母彼此之间的功课,而不是孩子要涉足的。
只有当父母看到这一点,孩子才有一个足够私人的、自在的空间,才能健康成长,收获一个健全的人格。也因此,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才能变得健康而有活力。
学会理解孩子的“敏感”
如何倾听和回应孩子、父母该不该拉拢孩子、如何应对孩子的“敏感期”以及孩子不爱学习,父母怎么办……这是亲子关系中常见的几大问题。
大惊小怪|多少亲子关系,败于“缺乏边界感”?
文章插图
资料图(图文无关)。董晓斌 摄很多父母也难以理解,为什么孩子会为一丁点小事而“反应过度”。《抱住棒棒的自己》主编陈毛毛分享了一个案例:故事里的“小宁”,其原型在现实中在有了女儿之后,曾会因为孩子的“大惊小怪”而困惑——
不小心摔倒了,哭;玩具被借走了,哭;被爸爸骗了,也哭……在她的眼里,这些不过是小事,孩子为何这么敏感?
直到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她探索到了童年的自己,也曾有许多“敏感”和“大惊小怪”的部分,也一度不被自己的母亲理解。
也因此,她才开始理解自己的女儿,心里也逐渐有个清晰的感觉:“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父母不该用自己的尺子来丈量孩子的世界。”
大人眼里的一朵无关紧要的小花,也许是孩子当下的整个世界。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需要学会“克制”,暂停自己想评判孩子的念头,少用“小事”、“玻璃心”、“大惊小怪”这样的字眼,如果非要说点什么,可以问问孩子当下的感受。
同时,也要学会“允许”,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只要不伤害到他自己)来表达情绪,哭也好,笑也罢,父母不妨学会陪着孩子,在他的小小世界里待一会儿。
大惊小怪|多少亲子关系,败于“缺乏边界感”?
文章插图
资料图:一只小鸟停靠在向日葵上。(图文无关) 杨华峰摄如此一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才能流动起来,沟通的桥梁才能搭建起来,孩子的生命力才能伸展开来。这种生命力,也能滋养到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