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加减有哪些处方相关了解点第10点 归脾汤加减有哪些处方( 三 )


焦虑抑郁症,是啥原因导致的?据陈无择三因理论,外感、内伤皆可致郁,郁病病因,大致包括下面两个——
一个是本气自郁:情志之病,本由无形之气郁结而起,在七情中,除喜则气舒外,忧、思、悲、恐等皆能令气郁结 。这类郁病非有形病邪诱发,而多与情志异常有关,此为焦虑抑郁症多见之病因 。
第二个病因是邪气致郁:郁病也可以由有形之邪所致 。有形之邪致病日久,易干扰气机,使气血津液运行障碍而成郁病 。这与现代医学慢性疾病易导致焦虑抑郁状态的情况有相通之处 。
说完病因,我们再来说说病机,无论外感内伤,有形之邪还是无形之气,郁病总病机在于气机郁滞 。根据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病机有以下四个特点:
气血阻滞:
金元四大家之一、中医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里记载:“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阐明了气郁、湿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之六郁论,主张气失通畅为郁病病机关键之所在,其发展演变多由气 。从而奠定了气血阻滞是郁病的基本病机 。
传化失常:
“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 。”
【归脾汤加减有哪些处方相关了解点第10点 归脾汤加减有哪些处方】传化失常多由气机阻滞发展而来,脏腑经络升降不得,失其传导变化之机,导致多种症状 。
脏腑受病多由七情所伤:
郁病的情志致郁理论和六郁学说的分道扬镳,在明清时期 。
明代大中医学家张景岳提出“情志三郁”,即怒郁、思郁、忧郁 。强调“主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 。”
情志致郁理论强调了情志在致病中的重要作用,与临床所见相符 。
五郁相因: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之原理,明代医家赵献可提出了五郁相因,即“五行相因为病”之观点,并主张郁病以木郁引起诸郁最为普通 。认为“木郁则火郁于木中 。不特此也,火郁则土自郁,土郁则金亦郁,金郁则水亦郁”,故“凡郁皆肝病” 。
强调木能生火,木郁则火亦郁于木中,而且郁则胆木少阳之不伸,则易下克脾土导致金水并病等,故郁病关键总在木郁 。
因而临证倡导首治其木郁使肝胆之气舒展,则诸证可自解 。赵献可总结说“予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因而愈,一方者何逍遥散是也”,故可“以一法代五法”,且“一法可通五法 。”
焦虑抑郁症,中医辩证分为哪些证型?分别咋治疗?中医认为,郁病虽广,但根据病因,可分两类:
脏气五郁:
在《内经》的五气之郁启示下,中医界有医家根据脏腑五行归属之理,提出了五脏之郁 。
五脏之郁,将天地气机运行与人体气机运行相对应 。
认为木郁者肝郁也,火郁者心郁也,土郁者脾郁也,金郁者肺郁也,主张此皆由五脏气机阻滞而致 。
病邪六郁:
“六郁者,气血痰湿热食结聚而不得发越也” 。
“气郁则生湿,湿郁则生热,热郁则成痰,痰郁则血不行,血郁则食不消,而成徽痞 。
六者,相因为病” 。
这就是对郁病之病邪六郁的解读 。
中医对于郁病的治疗,有三个原则:顺气为先,调中为要;五郁之治,调其脏气;六郁之治,祛其六邪 。
现代中医对于焦虑抑郁症的治疗,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法:
疏肝理气法:
因郁病多由肝气郁结导致,而其它因素导致的郁病日久亦可阻遏气机,故疏肝理气法是临床应用最多的郁病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