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汁|【儿医说】看着表喂奶,这位妈妈,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ml>最近我们收到一位奶奶的私信说,1月大的孙子饿得嗷嗷哭,儿媳妇就是不给喂,说是书上说三个小时才能喂一次,现在还没到,按时喂养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但是看着饿得直哭的孙子,奶奶心疼不已,求助我们。
那么宝宝到底是三个小时喂一次还是饿了就喂呢?今天我们就来解答一下这个奶奶的问题吧。
2016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6月龄内婴儿母乳喂养指南》中推荐:“顺应喂养,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
这里的顺应喂养(Responsive feeding)的理念就是从按需喂养(on-demand)和宝宝引导的喂养(baby-led feeding)发展而来,其核心是识别婴儿发出的饥饿与进食的信号,并立即回应、随时准备哺乳。在不限制哺乳次数和时长的前提下,合理回应婴儿进食需要,按需哺乳,宝宝想吃就喂。

乳汁|【儿医说】看着表喂奶,这位妈妈,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文章插图

为什么要鼓励按需喂养呢?高频率的摄乳,才能实现足量饮食婴儿快速生长发育需要较大量乳汁来满足其能量和营养需求,因此必须通过较高频率的摄乳,才能实现足量饮食。婴儿出生后最初几周内,鼓励妈妈24小时进行8-12次喂养;随着婴儿生长进程,喂养次数可降至24小时8次。
按需哺乳是母乳喂养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宝宝吸吮的越多,产奶就越多,这是保证奶量的关键。每个宝宝每天的喂奶次数和每次摄入的乳汁量因人而异。最初6个月内,24小时母乳摄入量可能在440-1220ml之间,平均每天800ml。乳房储存乳汁的能力也因人而异。妈妈的乳房存乳少,宝宝就需要多次哺乳排空乳汁,保证足够的摄入和分泌。因此,不要限制哺乳的次数和每次哺乳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乳汁|【儿医说】看着表喂奶,这位妈妈,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文章插图

按需喂养更好地安抚宝宝,促进宝宝的发育按需喂养使得保妈妈能时刻准备好安抚宝宝,缓和宝宝的痛苦,或提供宝宝所需的肌肤接触,促进宝宝的发育。英国学者Maria Iacovo做的一项关于按时喂养和按需喂养对儿童认知发展影响的研究表明,按需喂养的宝宝在8岁时的智商比按时喂养的宝宝高4个点,而且在5岁、7岁、11岁和14岁的标准化考试中要比按时喂养的宝宝更好。
如何做到按需喂养?宝宝饥饿是按需喂养的基础,因此识别和回应宝宝需要进食的信号,就是按需喂养的关键。

乳汁|【儿医说】看着表喂奶,这位妈妈,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文章插图

在饥饿引起哭闹之前,婴儿已经释放出许多进食信号:宝宝的身体开始扭动、嘴巴张开,舌头开始吐出来,舔舔嘴唇,头部开始转动,把手放到嘴里,吸吮身边能接触到的东西,开始表现出寻找乳房的动作等等。这些,是需要喂养的早期信号。宝宝饥饿的后续表现才是哭闹,哭闹时吃奶,宝宝很难保持良好的姿势和含接。
当然,哭不完全是饿,还有非常多其他的原因,但如果是因为饿引起的哭闹妈妈要及时喂哺,不要强求喂奶次数和时间,特别是3月龄以内的婴儿。
母乳喂养应该从按需喂养模式到规律喂养模式递进婴儿生后2~4周就基本建立了自己的进食规律,妈妈们应明确感知宝宝进食规律的时间信息。随着月龄增加,婴儿胃容量逐渐增加,单次摄乳量也随之增加,哺喂间隔则会相应延长,喂奶次数减少,逐渐建立起规律哺喂的良好饮食习惯。
这里的说的规律喂养模式也是在按需喂养的前提下进行,也是根据宝宝的饥信号来喂养的,而不是严格控制喂养时间间隔,不能过于教条。有些妈妈为了培养宝宝定时进食的好习惯,甚至看到宝宝想吃奶而饿得直哭,也决心坚持要等到固定的时间才给宝宝喂奶,而有的则是在宝宝熟睡中把宝宝叫醒喝奶,只因为到了固定的喂养时间了。这些做法都是不推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