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有罪论是最近被提及比较多的一个话题,尤其是在一些案件当中,当受害者发生事情,一些奇奇怪怪的批评声音就出现了,这是多么荒谬的,那么,如何看待受害者有罪论的说法?背后是什么心理?下面小编就来说说。
文章图片
如何看待受害者有罪论的说法
近日南京女生遇害事件,引发网友关注,也出现了一些声音,指责被害女生私生活,批评其“交友随便”“刚毕业就同居,不检点”……近些年,侵害事件中,网上都会涌现出针对受害者的批评,这让人想到“受害者有罪论”,不去指责犯罪分子,反而苛责受害人,出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等等论调,警惕恶语相向成二次“加害”受害者的凶手。
以「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为例,受害者有罪论,论述的就是因为你这颗蛋有缝了,所以苍蝇才会叮你,在「苍蝇叮蛋」这个迫害行为上,蛋附有罪责,这便是受害者有罪论。
首先应该明确,受害者有罪论是不合理并且不人道的,可以从风险评估的角度去用这种理论刻薄极端的警醒自己,但不该陷入相关罪论逻辑
毕竟人道社会,讲求的是保护弱小,而不是恃强凌弱。
文章图片
受害者有罪论的背后是什么心理
首先,是优越感。很多人肆意嘲讽、贬低、指责受害者,其实是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看,我之所以不是受害者,是因为我比你聪明,我才没有你那么傻呢。”就好比之前那位遇害的空姐,很多人都会这么想:我穿得多,所以我没有被奸杀;就好比明星遭遇网络暴力,很多人会想:谁让你赚那么多,那么有人气,就因为我选择过普通日子所以不会被网暴。这样的感受和质问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给自己安慰,因为如果受害者行为导致了最终结局,那么与受害者不同的我,至少是安全的。
其次,是对网络世界缺乏敬畏。总有人以为,网络是虚拟的,没有人知道电脑或手机的另一端是谁,恶意宣泄情绪也不会承担责任。但是如果你违法犯罪,执法机关一定会知道你是谁,并且或早或晚天降神兵般的找到你,轻则承担民事责任,重则承担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还将承担刑事责任。
如果你真的很想知道受害者是否应该为悲剧负责,那么请先扪心自问:
如果我/我父母/我孩子是受害者,我会感觉如何?
只有当我们开始懂得同理,而不是一味归咎于受害者,我们才可能真正实现一个公正的世界。
文章图片
网友看法
每一次对受害者的有罪推论,都是在为下一次的犯罪做无罪狡辩,使得强奸、性侵、性骚扰的犯罪行为看起来更加合理。
坚持“受害者有罪论”的人觉得别人遭遇不幸都是活该,他们大概以为,只要自己不去招惹别人就能永远避免不幸,同样可怕的观点还有恶人无辜论,比如,一个杀人犯,无论有多残忍,总会有人认为他是出于无奈才起杀心。比如马加爵案发生后,很多说他被室友欺负才会杀了他们。事实呢,马加爵就是一个极端的人,他的室友纯属无辜惨死,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因果关系,受害人与施暴者之间可能都没有任何冲突,只是因为施暴者需要发泄,被害人刚好成为那个无辜的发泄途径。
我感觉除了法律,没有人有资格去结束别人的生命。受害者就算真的有问题,但这个"受害"程度也不至于是死亡吧?然而大部分情况我觉得受害者好像没什么问题。
- 因为|为了保二胎躺床上三个月,吃喝拉撒也都在床上,评论区的恶意太大
- 为了保二胎躺床上三个月,吃喝拉撒也都在床上,评论区的恶意太大
- 方法|“老师让带一万粒米”,家长和学生数米到半夜,找老师理论被打脸
- 展开讨论|龙马潭区玉带河幼儿园开展校园文化提档升级讨论会
- 夫妻俩|3位大妈高铁上谈论儿媳,称不生孙子别给带娃,生二胎三胎奖励6万
- 高龄产妇|女性“最佳生育间隔”是多少?权威言论来了,跟大家想的不一样
- 女性“最佳生育间隔”是多少?权威言论来了,跟大家想的不一样
- 权威|女性“最佳生育间隔”是多少?权威言论来了,跟大家想的不一样
- 用“奶头乐理论”控制穷人?美国富豪:都是穷人的孩子在玩游戏
- 传闻|谢娜产后首现身被曝光,孩子性别成讨论重点,张杰在旁边依旧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