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跟着老地图“逛”巢县——回到童年

跟着老地图“逛”巢县——回到童年 作者:雨田笠翁
疫情不稳定 , 不能随意出行 , 唉 , 回趟老家的愿望都难实现了 。 最近 , 在网上偶然发现一张旧的《巢县城区详图》 , 不由得一阵惊喜 。 这虽是张解放前的老地图 , 细看图上的老街老巷 , 却和我童年时代(1958年之前)的布局几乎一样 。 盯着地图看了半晌 , 那平面的街巷线条渐渐地立体化了起来 , 街上的老房子在眼前浮现出来了 , 似乎有人走动了 , 耳边也听到了他们的说话声了 。 这张图一下子把我带回到了回不去的老家和回不去的童年 。 我可以凭着这图 , 足不出户去逛老城了 , 去追忆童年了!

时间|跟着老地图“逛”巢县——回到童年
文章图片

△巢县老城区图
逛老城 , 第一站自然要去我家所在的东门外大街(在地图的右下角) 。 这是城墙外的一条大街 。 地图绝大部分版面是城墙内的街巷 , 东门外大街却不容忽略 。 因为这是当年一条重要的商业街 , 西起东门城门口 , 东至河下线 。 据我判断 , 这是民国时期形成的一条商业街 , 街上的居民大约是从农村或外地来巢县做生意的人家 。 我家祖父是从肥东六家畈老家迁居巢县 。 从一家姓陈的烟店买下旧宅 , 改建之后开始开店 , 时间大约是1921年 。 我家门牌号码16号 , 离城门很近 。
城市源于商业 , 城市的“市”意思是做买卖 。 过去人在城市生存大都靠做生意 。 东外大街的大多数人家依此营生 。 在公私合营之前 , 基本上是个体经营 。 街道两边大大小小的店铺 , 林林总总:有关衣食住行的店铺都有 , 有布店、杂货店、广货店、米店、柴禾店、木炭店、酱坊、糕饼店、旅社、茶馆酒楼、开水炉、油条锅(店)、洗澡堂子、剃头铺子 , 石灰行、铁匠店、木匠店、弹棉花店 。 还有中药店、西医门诊所等等 。 东外大街很长 , 有些店不止一家 , 光开水炉就有四五家 。 此外 , 街边还有一些小摊子 , 水果摊 , 香烟摊 。 我记得 , 在李家西医门诊所隔壁还有一个穿(做)牙刷的摊子 。
说起牙刷 , 那时很稀罕 , 大多数人家没有 。 记得邻居家大人早晨起来 , 就用块布裹在食指上 , 沾点盐 , 伸进嘴巴 , 在牙齿上擦一擦、搅一搅 。 小孩子基本不刷牙 。 我家条件算好的 , 牙刷也只是大人有 , 小孩子不作数 。 洗脸毛巾也是奢侈品 , 大多数人家用的是洗脸布 , 即一块土布 。 用土布洗脸 , 布在脸上发滞 , 抹不动 。 我家倒是有毛巾 , 但是做不到每人一条 。 毛巾高高地挂在木柱的铁钉上 , 只有父母够得着 。 冬天很冷 , 毛巾冻得像棍子 , 筋硬 。 每次洗脸都是父亲取下毛巾帮我洗 。 硬邦邦的毛巾往脸盆的热水里一放 , 就像融化的雪人一样瘫了下来 。 父亲拧干毛巾 , 把我的后背贴在他身上 , 在我脸上猛地一擦 。 有时父亲下手重了 , 把我弄得东倒西歪 , 脸也擦疼了 , 他却不知道 。 不过 , 洗过之后 , 脸上红通通的 , 热乎乎的 , 很舒服 。
五十年代初期穷人多 , 有饭吃有衣穿就很不错了 。 生活用具极其简单 , 像时钟这样的东西 , 一般人家没有 。 我家倒是有只挂钟 , 在墙上挂着 , 很好看 。 可这钟是个“老牙货” , 每天要上发条 , 伺候它 , 走得不准不讲 , 还经常“罢工” 。 没有钟的人家 , 凭经验 , 看太阳估算煮饭时间 。 我母亲在店里忙活 , 总是看钟点做饭 。 有时候“倚着大鼻子误了事” , 钟走慢了 , 或是停摆了 , 就误了煮饭时间 。 幸好 , 我家斜对门 , 钟家巷口有一家“花纱布公司” , 是公家店 , 卖时兴的苏联大花布 。 那店里有一个大钟挂在店堂里 。 每次我家钟慢了 , 或是停了 , 母亲就差我跑腿 , 去那店里看时间 , 回家对钟 。 我那时才四五岁吧 , 不识钟 , 但我认得数字 , 母亲就叫我看长针在几子 , 短针在几子 。 看了一段时间 , 我学会了 。 回家不再说长针短针的位置 , 直接报时间 。 有一次我说是十点 , 母亲不相信 , 还要问我长针和短针的位置 。 我说 , 长针过了11 , 短针快到10了 。 母亲说那也不是十点 , 长针到了12才能说十点 。 我说 , 我从那回来 , 走路也要化时间啊 。 母亲一听 , 夸我讲的在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