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文章图片
1919年鲁迅曾在《今天我们如何做父亲》一文中呼吁要“救救孩子”,当时的背景是新文化启蒙,要以割除陈旧传统的方式来为孩子成长开辟一条新路 。斗转星移,将近百年,今天我们再来谈论这个话题,有了全新的时代语境 。鲁迅从男性立场来谈论父亲的角色,父亲是孩子社会化的榜样和引导,但母亲才是一切的源头,是一个孩子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石,母亲才是身负多重角色、最深入地参与了孩子成长 。所以,我认为最应该讨论的是,今天我们如何做母亲 。
首先,对孩子最大的富养就是父母恩爱,要尽最大的可能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
隔代教育不能说没有成功案例,但隔代教育普遍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留下显性或隐性的延续终生的心理内伤 。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并没有因为工作异地不得不与孩子分离,但做父母做得极不敬业,这类父母的孩子有个残酷的称呼——“隐性留守儿童” 。记得有个段子说的就是这事,“妈妈生,外婆养,爸爸回家就上网,外公天天菜市场,爷爷奶奶来欣赏” 。
前一段时间,芒果台节目《变形计》中农村主人公张水富的妹妹张水丽,才年仅7岁,因为性格泼辣火爆,在节目中花式“虐”城市少年,获得“社会我丽姐”的流行语 。其实,她只是因为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一直和哥哥相依为命 。节目开机,突然和哥哥的分开,并要和一个陌生的少年相处十几天,小女孩难免陷入“分离焦虑” 。小小年纪就任性、冲动、极端、暴躁,动辄就暴走,一言不合就开哭,张口闭口就是“再说我打死你” 。其实这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当孩子和母亲之间最初形成的共生关系终中断的时候,幼儿通常就会出现行为障碍,不完整的家庭教育(父母离异、单亲家庭)更会让孩子有较大的性格缺陷 。张水丽不仅是留守儿童,而且父爱母爱“双重缺乏”,难免如此 。与父母链接,是所有的孩子的内心渴望,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知道小孩子最害怕什么吗?就是被遗弃,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担心被父母遗弃,这种潜意识会影响他的一生,即便长大以后,进入恋爱和婚姻状态也经常觉得自己会被遗弃,害怕被爱人遗弃 。
文章图片
【母爱|我们今天如何做母亲】其次,不要把生养一个孩子当成毕生使命,“隧道视野”中只有一个孩子,自己活得不快乐,也绑架了孩子的人生 。
女人在生了孩子之后的生活,7*24小时的全年无休,母性在基因里大爆发,无怨无悔地倾尽全部的爱 。作为妈妈,很容易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家务的泥潭尚不能解脱,心理的依赖更是与日俱增 。听过一个妈妈的金句:“有了孩子之后,你会觉得老公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听起来是个笑话,细品难免唏嘘无奈 。可这确实是残酷的真实,多少夫妻在烦劳和琐碎中渐行渐远,多少妈妈在孩子的一颦一笑里迷失自我 。再加上人人都在歌颂“伟大的母亲”,以至于母亲不伟大简直不好意思见人 。如牛马般劳作,污垢的面庞,蓬乱的头发,弯曲的脊背,背着家人吃残汤剩饭……这些画面一次次地将我们感动得稀里哗啦的,一次次的赞美构成了我们对母亲的理解 。如果说传统性别结构下,尽母职是女性的规定义务,那么当代的母亲更多了一层双重角色间的奔忙挣扎 。妈妈的时间都是碎片,我们这个社会是高速飞奔的,大多数行业的中坚力量都无数加班,身心透支,妈妈在辛苦哺乳育儿之余,还要跟他们激烈竞争,代价有多大,你难以想象 。“为你做牛做马的女人就是妈,你怎能不爱她?”各种将母亲的无私奉献合理化、正当化的行为,其实是淡化了乃至消解了对母亲现实困境的关注 。这样育儿的效果真的好吗?一则太辛苦,二则会把孩子养得无所适从,因为从小就要用太多精力应付妈妈的过度关注 。有一种心理创伤叫“被吞噬型创伤”,被母亲过度关注的孩子常常会有 。孩子累,母亲也累 。
- 你的动机是好的,行为却并不智慧
- 生下|谢依霖罕见晒与大女儿合照,深夜抱怨耻骨痛到厌世,母爱太伟大
- @qq|没有会摄影的爸爸,可我们胜在有创意!
- 当生育成为难题,辅助生殖技术可以帮我们搞定一切吗?
- 启蒙|宝宝精细动作发育好,以后才会更聪明,这些翻翻书对宝宝很有效
- 问与答|王力宏离婚事件告诉我们,父母情变要理性的告知孩子
- 今天上午大寒开始孩子都感冒了,多吃3种好运果,寓意大吉大利
- 有种“母爱”看似爱娃,实则伤娃最深,尤其第一种宝妈要警惕
- 为什么孩子爱撒谎?
- 孩子排斥我们生二胎,意外怀孕后我舍弃了,宝妈的选择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