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为什么非要我发火,孩子才听话?”根源竟是在这里······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睿妈说吼叫总归不是最佳的沟通方式,只有方法对了,你的话,孩子才能听进去 。
“我也不想吼孩子,可好好说他听不见啊!”这是一位妈妈在聊起孩子教育问题时的抱怨 。很多父母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当你心平气和地催促孩子洗漱、睡觉、上学、写作业......费尽口舌,孩子往往无动于衷,唯有疾声厉色,孩子才磨磨蹭蹭地动起来 。网上有人将其总结为:“吼叫依赖症”:吼越大声,孩子就越老实 。这种互动模式,在很多家庭里都很常见,让我们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庭琐事中身心疲惫 。这让家长不禁思考:“为什么我只能用怒火才能让孩子配合?”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讨论这个令无数家长头疼的问题 。孩子“听不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真听不见”,另一种是“假装听不见 。”
亲子关系|“为什么非要我发火,孩子才听话?”根源竟是在这里······
文章图片
真听不见
看到这个结论,家长朋友们可能会觉得难以置信,孩子怎么可能真听不见我说什么呢?
其实所谓的“真听不见”是孩子听觉注意能力没有跟上来 。听觉注意能力弱的孩子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眼神“飘离”、家长说的话通常跟“耳边风”似的、有时候看似在认真听,可是眼神呆滞,边听边想别的事情 。这类孩子不是故意不听话,而是听觉注意力没发展好,他对外界的声音刺激不够敏感,容易跑神、发呆 。
亲子关系|“为什么非要我发火,孩子才听话?”根源竟是在这里······
文章图片
“真听不见”还会发生在那些过于专注的孩子身上,他们往往还不能有效分配注意力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学龄前的儿童,他们很难做到“一心二用” 。特别是在他感兴趣的事情上面,比如当孩子正在认真玩积木,你在旁边跟他说话,孩子就很容易忽略你的话 。这是注意力分配问题,它是指孩子在某一时间内,把注意力支配在不同的事物上,比如有的孩子能够一边看书,一边听歌;有的孩子能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等等 。这项能力需要后天培养,在孩子成长的早期经历中,这种“听不见”现象很正常,稍加训练就能培养起来,家长面临更大的挑战是孩子“假装听不见” 。
亲子关系|“为什么非要我发火,孩子才听话?”根源竟是在这里······
文章图片
假装听不见“假装听不见”是孩子对父母的一种无言反抗:“你让我做的是我暂时不想做的事情,所以我就当没听见,等不得不做的时候再说吧 。”这种现象出现的诱因有很多,比如:

  • 不重视和关心孩子内心想法
  • 喋喋不休的唠叨
  • 家长态度太强硬,居高临下的命令太多
  • 平时吼叫次数太多,给孩子养成了习惯
  • 家长的原则很容易被打破,让孩子认为有可以磨蹭的余地
其中,让孩子“听不见”最关键的原因一是唠叨,二是父母没有守住底线 。
先说唠叨 。愤怒,在人际关系中应当被”珍惜“着使用 。它代表了你对当下发生的事情的不满,表达了你的立场和底线,偶尔的厉色可以让人重新正视你的表达 。但大多数家长的问题,是太过频繁地利用这一点来让孩子听话,最后变成了唠叨+吼叫 。朱自清在《沉默》中这样一句话:“你的话应该像黑夜的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唠叨,不仅让孩子对你的反复催促产生依赖,而且也在削弱父母话语的权威,有的孩子还会选择性“屏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最后就变成“彻宵的爆竹”,任你怎么吼,都引起不了孩子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