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福沃德|“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长大后拥有的是两种人生

【 苏珊·福沃德|“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长大后拥有的是两种人生】最近几年,家庭教育越来越被大家重视,“原生家庭”的概念也常常被提起。
这表示,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人的行为、思维,以及成年之后的很多方面都跟从小成长起来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
中国有句俗话:“不打不成才。”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个新闻,在某个商场,一个小男孩在哇哇大哭。工作人员走近发现,小男孩被旁边的男人打得流鼻血了。原来,这个男人是男孩的爸爸,因为嫌儿子每次逛商场都要玩具,就直接上手打了。
工作人员赶紧拿出纸巾递过去,没想到这位爸爸更恼怒了,又狠狠给了儿子一巴掌。旁边围观的人都看不下去了,就说,“你是他亲爸爸吗?孩子能这样教育吗?”

苏珊·福沃德|“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长大后拥有的是两种人生
文章插图
爸爸反而理直气壮地说,“你是谁?我教育我儿子,用得着你在这儿指手画脚吗?我爱怎么打就怎么打,不打记不住”。后来,不知道是哪位好心人报了警,这场闹剧才结束。
可是,谁又能保证这个小男孩从此不再挨打了呢?被亲生父亲打到流鼻血,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多少次了呢?
还有一个发生在小编身边的真实案例。
上大学的时候,我旁边寝室有一个很优秀很自律的女孩子。但她家境不太好,是那种从小肩负着“改变家庭命运”重任的女孩子。她说,她之所以这么努力,是因为从小家里人就对她有着高标准和严格的要求。
在学校的每次考试她都很紧张,因为一旦成绩不是家长期望的,挨打就是肯定的。
就这样,她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成长,直到考上了大学。她亲口说,对于家乡和亲人,她没有感情。对于爸妈,她会按照法律履行责任。
这么多年过去,我想,像她这样的孩子应该有很多。从小在家庭教育中收到的暴力远比温暖多,有几个孩子能对亲人有感情呢?

苏珊·福沃德|“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长大后拥有的是两种人生
文章插图
之前有这样一个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在往前走,他的身后都是欢声笑语和柔和的亮光。
可是当他转过身来,脸上却是青一块、紫一块。脸上写满了委屈、害怕和无助。
穿着脏兮兮的衣服,耳边充斥着威胁的命令和责骂,他不安地停下脚步,还一直拽衣服。
很多人的童年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但还有很多孩子的童年,充满的是无尽的责骂和挨打,还有伤痕累累的疼痛。
有人会说,长大之后就会好的,他们就懂事了。挨打不算什么。
是的,孩子长大后,遭受的家庭暴力或许会减少,但是,身上的伤会痊愈,心里的阴影,却很难驱散。
就如苏珊·福沃德说的:
“父母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
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经常打孩子,会对他们有怎样的影响呢?

苏珊·福沃德|“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长大后拥有的是两种人生
文章插图
一、被打的孩子,缺乏安全感
父母情绪稳定,孩子不会着急害怕,就像生活在四周稳定牢固的房间里,不用担心房子会漏雨,不用担心房子会窜风,更不用担心房子什么时候会突然倒塌、不牢固。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遇到什么事,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能被惩罚,不能被打。
二、父母的暴力会遗传给孩子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除了会让他变得懦弱自卑,还会产生暴力倾向。
三、缺乏规则意识
孩子不听话就打骂,当下可能就有效果了,但是孩子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不知道该怎样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