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 清华大学迎来新一届新生报名 , 其中有一名男生被采访人员们团团围住 。 他叫范书恺 , 年龄只有13岁 , 是清华大学年龄最小的新生 。
文章图片
大家都好奇这样一个13岁的少年是怎么考上清华的呢?父母是怎么培养的?看了范母的采访明白了孩子培养要从小开始 , 以下2点是关键 。
1、早起步 , 早规划
范书恺还没出生时 , 父母就开始做功课 , 琢磨着孩子的教育规划 。
在孩子只有一岁时 , 母亲就开始给他读绘本 , 朗诵诗歌 , 三岁时母亲就带他学习英语 。 父亲则会经常用扑克牌和孩子玩些简单的数学游戏 , 慢慢教孩子一些数学运算 。
文章图片
因为启蒙的早 , 范书恺5岁时便开始上一年级 , 并且轻松拿到了年级第一 。 又一个牛娃!
提前学习是需要家长掌握大量的知识 , 按照孩子成长的最佳规律来培养孩子 。 给孩子的感觉就是跟大人说着笑着玩着就长大了 , 就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 。
润物无声 , 教育无痕 , 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
其实小学的知识都和生活息息相关 , 比如小学数学 , 低年级的加减乘除 , 领他拿钱买东西 , 都论个买 , 学习算账 。 算着算着 , 他对数字的感觉就上来了 。 小一点的孩子 , 他在院里数栏杆 , 数台阶 , 用步子丈量 。
文章图片
所有的数学知识 , 与实际生活中的场景结合起来 , 边玩边练 , 十分钟就远胜补课班一两个小时 , 学的都是真才实学 , 又保存了对学习的兴趣 。
一定程度上 , 教育就是玩的探索 , 做的哲学 。 而这都需要父母做大量功课的 。
孩子是否优秀 , 取决于能从家长那里获得多少帮助 。 这个帮助并不是指送补课班 , 而是家长是否能从小 , 就用科学的方法来培养孩子 。
孩子就像一棵小苗 , 他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长得这么粗壮 , 但是背后的园丁一定是从小看着他长大 , 了解他生长发育变化的每个过程 , 也知道每个时期的需求是什么 , 困难是什么 , 能够及时恰当的帮助、鼓励支持、启发诱导 。
文章图片
父母是根 , 孩子是苗 , 根强苗才壮 。
我有一个思维习惯 , 看到牛娃总会要去寻寻他的家庭背景 。 因为优秀的孩子背后往往都站着一对优秀的父母 。
范父是公安局干部 , 范母是当地的初中老师 。 不禁感叹学霸和神童果然多出在教师家庭 。 教师家庭重视教育且教师家庭又懂得教育 。
文章图片
【13岁考上清华,其母直言:孩子小时候做好这2点,很关键】重视教育的人很多 , 但懂得教育方法的人可谓是太少了 。 父母是一份职业性很强的工作 , 可是我们很多父母都不专业 。
早起步切忌让孩子用成人的学习方法学习 , 这样违反了孩子的成长规律也破坏了学习兴趣 。 导致孩子还没入学 , 便开始厌学了 。
2、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班主任说 , 习惯培养需要家长的配合 。 课前预习 , 课后复习的习惯 。 小学阶段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 初高中父母就不那么费心了 。
可我发现让孩子预习复习 , 她是就在那傻傻地读一遍 。 不懂得重点 , 也不会总结归纳 。
孩子小 , 他们是没有学习方法的 , 这需要家长带着孩子找学习方法 。 孩子入学 , 家长入校 。 绝不是一句空话 , 只有真正伴随孩子成长的父母才能收获优秀的人才 。
- “清华妈妈语录”爆红,专家:教育事业的悲哀,你怎么看?
- 清华退休教授劝告,往“死”管孩子,一定可以成才
- 清华大学心理教授:母亲有三大特征的,孩子“成才率”较高
- 孩子要不要上兴趣班?清华退休老教授:这3种兴趣班费钱又没用
- 清华前校长:这三类娃属于“假聪明”,很难成才,你家娃中招了吗
- 清华妈妈超酷教育,被网友盛赞,别上“放养式”育儿的当
- 学生伪造清华通知书,老父亲得知真相被气晕:一个留言引起我注意
- 清华校长:这些孩子看似聪明,长大后却难有成就,父母别引以为傲
- 清华教授:高智商的孩子,从小就有这3个特征,长大后多半有出息
- 从“差生”到“清华才女”,武亦姝的家庭教育,让我受到3点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