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如何合理规划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有人会先易后难,也有人会先难后易,不同的做法所带来的体验感是不同的,要做的事越堆越多该怎么办?如何让自己忙而不乱?下面小编就带来介绍。
文章图片
要做的事越堆越多该怎么办
先易后难,逐步提高完成度和熟练度,还是先难后易,直面惨淡的人生?
先易后难 or 先难后易,这看似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但从心理学家的视野下,采用哪种顺序完成任务才更好,是一个可以通过操纵变量从而得到最优解的问题。
如何定义“更好”?我们可以从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下手。
【事情堆积|要做的事越堆越多该怎么办 如何让自己忙而不乱】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这一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它能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和坚持程度、影响人们面对困难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表现,最后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人们用哪种方式完成任务后的自我效能感更高,就能够说明哪种方式更好,因此,加利福尼亚大学的Juliana Schroeder和Rachel Habbert就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来不让我们好过研究这个问题。
研究者首先设定一系列难易程度不同的同质性任务(e.g.在给定的12个字母中,尽可能拼出更多的单词),要求参与者分别预测按照“变简单”和“变难”两种不同顺序完成任务后,可能获得的成就感。
最后得到的结果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符合,大部分参与者都预测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完成list,将会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但这仅仅是参与者对可能发生情况的猜测而已。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变简单组”、“变难组”和“随机顺序组”,按照相应序列完成任务后,评估自己在实际操作中真切感受到的效能感。
结果发现,被分配到“变简单”组的被试认为,随着进度的推进,任务越来越简单了,自己也越来越擅长解决问题了,体验到的自我效能感也提升了;
而“变难组”的参与者则报告自己觉得任务越来越难,自己却越来越菜,最后感受到的效能感也低于“变简单组”的被试。
这一预期和实际的分离肯定了古老谚语的合理性,也表明人们错误预估了任务难度顺序对效能感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探究结果的稳定性,研究者们采取了不同的任务范式来探究难度顺序对效能感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实验室给定的任务(e.g.找单词,找分类),还是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任务(e.g.应聘职位流程),都表明从难到易完成任务,都会带来更大的效能感。
文章图片
之所以产生这一现象,部分原因在于人们经常误判自己能力和偏好随时间变化的发展趋势。
就像反复观看杂技表演后会让个体过度高估自己的耍杂技能一样,这些失误就源自于人们高估了自己学习进步的速度和效率。
同理,在面对多项不同难度的任务时,人们往往也无法正视自己的能力和任务带来的成就感:
一般而言,在面对多项任务时,人们往往只预测了首先清理小兵可能带来的成就感和顺利程度,而忽略了在面对最后一个大boss时可能碰到的挫折以及击败boss后的奖赏。
无法正当评估自己和任务,使得人们的想法和实际情况产生了偏差。
当liana Schroeder和Rachel Habbert引导被试关注不同的结果时发现,如果被试只是简单想象完成一系列任务所可能获得的成就感,那么他们依然相信由易到难会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 事情|儿子被人抱了一下,母亲就向幼儿园索赔8万,母亲:都可能会抑郁
- 搬重物|怀孕后,有些动作可能“伤胎”,孕妈尽量不要做,胎儿:不喜欢
- BaBa|送娃上幼儿园前,不能光是孩子做好准备,这4点父母也要做好
- 子宫|出月子这3项检查一定要做,少做一项,就会多一个潜伏的危害
- 后悔|你们知道网上统计的成年人长大后最后悔的事情排名榜第一名是什么?
- 孩子|女性在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时候需要知道的7件事情
- 家务|产妇坐月子不要做这三件事,否则很容易落下病根,对自己好一点
- 头发|头发也要做好防晒吗 如何预防头发早白
- 敏感期|想要提高孩子逻辑思维,不要错过敏感期,父母先要做好7件事
- 事情|女明星怀孕拍戏失去一个孩子,月子没做好,如今出现了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