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去上班,孩子的安全感就少了?错,安全感不与陪伴时间成正比( 二 )
如果孩子晚上一直是和老人睡的 , 白天也多是老人带养 , 那孩子对老人的依恋可能是多于对妈妈的依恋的 。
3、第三个阶段:明确的依恋阶段(6-8个月到18-2岁)
孩子对熟悉养育者的依恋已经非常明显了 , 分离焦虑期也到来了 , 这个时候陌生人要抱一抱 , 或者亲戚朋友要抱他 , 就没那么容易了 , 孩子会哭得很厉害 。
也就是这个阶段 , 很多妈妈要重返职场了 , 所以孩子和妈妈都会在安全感上经历一个不小的波动 。
但如果在上一个依恋阶段 , 家中有老人帮忙带养 , 并且带养质量很高 , 而并非妈妈一个人带养 , 孩子的分离焦虑的过渡会相对快一些 , 焦虑表现也会相对轻一些 。
文章图片
【妈妈去上班,孩子的安全感就少了?错,安全感不与陪伴时间成正比】4、第四个阶段:双向关系的形成(18个月-2岁以后)
孩子能够理解妈妈的离开是暂时的 , 并能够预测妈妈的回来 , 孩子会使用依恋反应来达到目的 , 比如用哭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
婴儿与某人的社会互动经历越多 , 他就越可能对此人产生依恋 , 因此 , 无论孩子的主要照顾者是何人 , 他或她都会成为孩子的主要依恋对象-----《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
综上所述 , 我们能看到一个结论:就是如果家中有带娃的得力助手 , 比如老人 , 这个老人可以给孩子提供安全可靠的生存环境和情感回应、可以专心和孩子玩有趣的游戏、可以和孩子聊天交流等 , 妈妈就可以放心的回归职场了 , 大可不必担忧自己不在家的时候 , 孩子的安全感会不会缺失 。
文章图片
影响安全感建立的因素 , 是多个方面的 , 而非时间长短一条标准
对于安全感的建立 , 我们容易陷入到一个狭窄的定义里 , 就是把安全感的充足程度等同于陪伴时间的长短 , 妈妈陪孩子的时间越长 , 孩子就越有安全感么?不一定 。
我们试想两个场景:
场景1:全职妈妈 , 全天24小时陪伴孩子 , 但是大多数时间都是躺在沙发上刷手机 , 孩子想要妈妈陪玩 , 妈妈说你自己玩吧 , 我休息一会 , 或者是给孩子打开电视 , 让孩子看电视 , 如果孩子调皮捣蛋了 , 妈妈会非常暴躁生气 , 凶孩子 。
场景2:职场妈妈 , 下午6点以后才能回家看到孩子 , 但是从6点到孩子睡觉前这段时间 , 妈妈全身心的陪孩子玩各种游戏、看书、抱抱亲亲 , 一天的思念都化作了温柔的话语 , 温暖的拥抱 , 对于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容忍度也很高 , 不会随意给孩子发脾气 。
两个不同的场景 , 职场妈妈给与孩子的爱和安全感是高于全职妈妈的 , 和陪伴时间成了反比关系 。
文章图片
这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 , 影响安全感建立的因素 , 是多个方面的:
1、陪伴质量的高低比陪伴时间的长短更重要
对婴儿做出迅速、一致、恰当的反应 , 温柔细心地抱着他们---与依恋安全型有中度的相关 , 相形之下 , 不安全依恋儿童的母亲一般跟孩子接触较少 , 笨拙地或敷衍了事地抱孩子 , 有时对孩子表现出生气、拒绝态度----《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孩子需要体会到的安全感是这样的:
我是可以生存下去的 , 当我饿了的时候 , 马上就会有人喂我吃的 , 保证我不会饿肚子 。 我是被保护着的 , 我不会处在一个危险的生存环境里我是被关注和接纳着的 , 不论我开心或者不开心 , 或者有各种需求的时候 , 我都能被及时回应 , 被接纳 , 从而感受到我自己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这些感觉的提供大多都是一瞬间的事情 , 妈妈对孩子的情绪、需求是非常敏感的 , 并且能够及时给与正面的回应 , 而不是无视孩子 , 这就是高质量的陪伴 。
- 行程卡|行程卡带星号影响出行吗 行程卡星号怎么去掉
- 母则刚|“生二胎你后悔吗?“听听下面妈妈们的回答,让你很感动
- 因为|头胎和二胎入盆时间有什么不同?二胎妈妈很着急!
- 付柯炳|爸爸姓“付”,妈妈姓“柯”,给娃上户口,民警:这名酒后取的?
- 孩子们|老师让孩子画“妈妈的睡姿”,不料画风各种写实,宝妈:回家挨打
- 准妈妈们|怀孕后别忙着高兴,这件事要趁早做,不然以后生孩子医院都不接收
- 妈妈们|除了去医院,孕妇怎么判断腹中胎儿是否还活着?
- 因为|双胞胎一个被送去国际幼儿园,另一个上普通幼儿园,差距有多大?
- 儿子|爸爸给儿子取名“东风”,护士手误少写一笔,妈妈笑称:不改了
- 妈妈们|劝告母乳喂养宝宝时有6个表现,要停止喂养,再喂就该积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