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的魅力是无穷的,尤其是在冬天里吃一顿火锅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其实在古代就已经有火锅了,古人也非常爱吃,汉代人是如何吃火锅的?下面小编就来说说。
文章图片
古代人也爱吃火锅吗
火锅是国人非常喜爱的美食,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火锅。
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有火锅了,但用的不是锅,而是鼎,准确的叫法应该是“火鼎”。到了汉代,还出现了内部分格子的鼎,样子有点像今天的九宫格火锅。那时候的火锅不是即涮即吃,而是用沸水长时间煮食物,其做法更像今天东北的大锅炖。
到了宋代,人们开始用火锅涮肉吃了,但涮的不是牛羊肉,而是兔肉。宋人吃火锅的时候,大家围坐在“风炉”(上面架着火锅)四周,将腌制好的兔肉放入沸水中滚熟,夹出后即可食用。口味重的还可以蘸着调料吃,很有今天吃火锅的味道了。宋朝林洪撰写的饮食书籍《山家清供》里,盛赞这种火锅是“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意思就是说汤锅沸腾如白雪,兔肉鲜红似晚霞。宋人风雅,给涮兔肉火锅起的名字就叫“拨霞供”,这个名字不但色香味俱全,还很文艺。
真正奠定今天涮肉火锅基础的是蒙古族人。蒙古族人好吃羊肉,但在外行军打仗时,炖羊肉很麻烦,因此他们就将羊肉薄切,在沸水里涮一下即熟。随着蒙古族人征服中原,这种火锅也传入了内地。热气腾腾的涮肉火锅,在北方更受欢迎,因为它不光好吃,还能取暖。
文章图片
汉代人是如何吃火锅的
众所周知,四川人爱吃火锅,无论酷暑难耐,或者寒冬腊月,吃着火锅唱着歌,都别有一番滋味。古代的好吃嘴有没有火锅吃?他们使用什么样的炊具和蘸酱?正在四川博物院展出的“食味人间——饮食文化展”可以为你揭开答案。
汉代流行“小火锅”
在川博“食味人间”展览上,有一件来自国博的“清河食官”铜染器,是位于今山东、河北一带的西汉时期清河国的食具,相当于汉代人涮食用的小火锅。这件铜染器由炉及耳杯两部分组成,炉为四蹄足,一端有供装柄的圆銎,炉侧口沿下刻铭文:“清河食官,右般(盘)重六斤十两。”炉上承耳杯,杯侧刻铭文:“清河食官,右,重一斤十一两。”
染炉在汉代上层贵族阶级中十分流行,有的为炉和杯2件组合,讲究的还要在染炉底下加一个接炭火灰烬的承盘。比如,海昏侯墓出土的一套染炉就由耳杯、炭炉和底盘3部分组成,制作精致,非常讲究。文物专家孙机先生分析,这种组合成套的青铜器应该是一种饮食器具。
“染”是古代调味品
古人把调味品叫做“染”。《吕氏春秋》记载,“染,豉酱也”,染杯中盛放的主要是以酱、盐为主的调味品。展览上铜染器下面配的炉子,则是为了加热酱料。
染器的盛行,与先秦时期的饮食习惯有关。当时,用濡法制作肉食,在汉代较常见,有点类似于“干煎”。首先,人们把肉熬到可以食用的程度,待水分蒸发后,制成类似于肉脯的样子;然后,再蘸加热的调料,让肉脯变软了之后趁热品尝。
染杯相当于现在吃火锅之前调制的味碟。不同于现在味碟里放些葱蒜、香油,用以冷却刚出锅的肉食,便于大快朵颐,汉代人习惯用较烫的调料,所以须用染炉不断地给调料加温。这就有点像点不了鸳鸯锅的时候,有人热衷涮白肉,“重口味”的小伙伴只能在味碟里旋转跳跃,让食物更加可口。
- 火折子|古代的火折子为什么一吹就着 火折子的原理是什么
- 近视|近视的人也会得老花镜 又近视又老花应该怎么办
- 奥兰治|尽量少让孩子“碰”4种水果,特别是最后3种,大人也要管住嘴
- 日落|孩子们经常提出的7个奇怪的问题,即便是成年人也很难回答
- 古人把女性|古人也会把女性称作女士吗 蚂蚁庄园7月20日答案介绍
- 妈妈|宝宝和妈妈一起自拍,瞬间傻眼:“那个人也是妈妈,那你是谁啊”
- 古代粉底原料|蚂蚁庄园7月10日答案:古代女性曾用哪种物品作为粉底的原料
- 古代粉底的原料|我国古代女性曾用哪种物品作为粉底的原料 蚂蚁庄园7月10日答案
- 首饰在古代|首饰在古代最早指的是 最新蚂蚁庄园6月22日答案
- 首饰|首饰在我国古代最早指的是什么 蚂蚁庄园6月21日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