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多维视角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好”孩子|智慧| 孩子们


父母多维视角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好”孩子|智慧| 孩子们
文章插图

父母多维视角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好”孩子|智慧| 孩子们
文章插图

家庭教育案例
家长自述:
女儿今年高一,从小就是乖孩子,学习从来不用操心,成绩一直很优秀。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要求很高、很严,孩子学习很辛苦,每天都很努力,如果跟孩子说休息一下,孩子很怕完不成作业,后来渐渐发现孩子开始对学习有了执念,不放过一点点失误,会因为成绩不好而着急自责,虽然孩子成绩一直是年级前几名,但有很多不开心的时候。
初中时,因为孩子体质比较差,选择了走读学校。这个阶段我们很焦虑,几乎每天都问,老师讲得怎么样,能不能学会?考试的时候也更关注年级排名,害怕因为走读而影响孩子成绩。现在回想起来,孩子那个时候的压力应该是非常大的,每天除了学习,好像没有其它喜欢的事情。
孩子一直很争气,中考时考进了本地最好的高中,孩子的精气神马上就不一样了。但是好景不长,只过了一个月问题就出现了,孩子开始出现各种身体症状,先是长时间的感冒,后来开始胃不舒服和头晕,自此开始频繁请假,到医院做各种检查结果都没有什么问题。后来申请走读了一段时间,我们发现一回家孩子的状态就好很多,可是一说返校立马就表现出极大的抵触和不适。
寒暑假期间,孩子也没有真正休息过,每天写完作业后,基本就到了十一点,连下楼转一圈都顾不上。感觉孩子的情绪一直紧绷就像是个充满气的气球,我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总怕哪一天爆炸了。很多时候都是晚上十一点左右,她让我骑着电动车,带她在空无一人的街上边转边唱着歌,这就是孩子要求的放松方式。
最近,孩子又在家歇了两周不能返校,跟老师沟通时老师说孩子在学校挺积极,也有说有笑的,让我不要过度担心。后来老师也找她谈心让她放松状态,但是孩子说根本就做不到,写不完作业她就很焦虑,所以在学校还是按照以前的状态去学,能完成的就必须完成,考不好就焦虑……
心理老师解析
根据家长的描述,案例中的孩子确实是一个很乖的女孩子,尤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识还不是很清晰,因此这类孩子会非常听话,顺从老师和家长等权威者的所有要求,感受到老师和家长对自己的高期望,所以会全力以赴把心思都用在学习上。由于小学阶段的知识特点,坚持努力一般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当孩子成绩理想的时候自然能够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肯定,这种肯定对孩子们来说是正向强化,让孩子继续在课业上严格要求自己。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被严格要求、严厉管控的乖孩子们通常会有一个集中性的表现,那就是非常害怕失败,无法承担糟糕的结果,担心自己不再被欣赏和喜欢。
到了初中时,家长的焦虑体现得非常明显,跟孩子的交流几乎所有的话题都是成绩和排名,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感受到她的生活中只有成绩是唯一能够证明她价值的事情。所以,当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强大,同时又只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自己优秀与否的标准时,压力自然就产生了。在压力的驱使下,孩子会对学习以外的其他事情失去兴趣,也不会投入精力,比如身体锻炼、人际交往等。日复一日紧张的学习,关注点单一造成了孩子无比紧张的精神状态。
伴随长期的高压心境,孩子的问题在上高中后集中暴发,出现了躯体症状。心理学上叫心因性疾病,是指在特定的压力情景下会出现各种身体不适,个体交感神经很兴奋: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每天精神紧张,伴随高度敏感,但同时消化和免疫系统会受到抑制,比如说肠胃功能紊乱,出现胃酸、胃痛,经常出现一些类似于感冒、低烧等久久不能自愈的病症。心因性疾病只在特定环境下出现,并没有器质性病变,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到医院检查没问题,在家状态也很好但就是不能返校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