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劳动|你每天的情绪劳动,到底值多少钱?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里分享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一位小学班主任 , 班上有三个学生上学没带作业本 , 要在群里通知家长 。老师没有说三个孩子的名字 , 更没拍孩子的正脸 , 只拍了孩子鞋子的照片发到群里 。

情绪劳动|你每天的情绪劳动,到底值多少钱?
文章图片
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各家孩子的鞋 , 家长一下子就能认出来 , 而别人认不出来 。督促的作用起到了 , 大家的面子也都保住了 。
讲到这里 , 罗胖引出了教育专家沈祖芸的话:“未来一个教师如果仍然只是一个知识讲解与传授的角色 , 那么他会被替代 , 而成为情绪劳动者的话 , 他就无可替代 。”
“双减”大背景下 , 处理好和家长、学生的关系 , 已经成了老师岗位职责的重要项目 。而套在这个故事里 , 这位老师“有能力想象不同场景下不同人的感受” , 正是一个优秀情绪劳动者的必要条件 。
个人大胆预测 , 在“丧文化”遍布各类生活场景、“软技能”被愈发重视的当下 , “情绪劳动”可能会成为2022年的热门词汇 。

情绪劳动|你每天的情绪劳动,到底值多少钱?
文章图片

别觉得这个词有多高级 , 其实就是你每天都在嚷嚷的“心累” 。只不过有些人拒绝空喊 , 选择了更有意义的“心累”方式 , 比如老师 , 比如医生 , 比如全职妈妈/爸爸 。

“情绪劳动”

是如何击垮你的

“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的概念 , 最早是1983年由美国社会学家Arlie Hochschild在《管理的心》一书中提出的 。
当时 , Hochschild将其描述为:“为了让自己维持恰当的精神状态 , 必须诱导或抑制情感” 。
心理学家们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了更符合心理学范式的定义 , 认为这是一种“在与顾客互动过程中 , 展现得体情绪的行为及相应的心理过程” 。
比如 , 空乘人员不管自己高不高兴 , TA都需要在工作时间里 , 扮演一个“微笑、温柔、体贴”的人;医生不管今天接了多少病人 , 经历了多少负面情绪 , “总是要维持一个专业、冷静的形象” 。所有明确要求“不准不满意”、并且有标准服务规范的职业 , 工资实际上都包含了“情绪劳动”的回报 。

情绪劳动|你每天的情绪劳动,到底值多少钱?
文章图片
还有一种“情绪劳动” , 看起来更像是困于人际关系的自我撕扯 。我们大多数人说的“心累”应该也在其中 。比如 , 你每天都要跟一个非常讨厌的同事开会 , 却依然不能表现出烦躁 。你在会上表现出了职业的态度 , 但心里话却是“真的想骂人” 。
你可能得假装开心 , 挤出一个笑容 。你可能得假装平静 , 让自己别黑着脸 。你还可能得假装难过 , 拉下嘴角和眉眼 。
每一个扮演出来的表情背后 , 都是一次“情绪劳动” , 都可能让你的疲惫再多一些 。为了不在办公室里“当场崩溃” , 很多人每天情绪都游走在极限的边缘——这种感受是与脑力/体力劳动截然不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