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双减”下的全员导师制 ⑤丨90后家长称“自己还是宝宝”,“双减”后如何亲子互动让他们茫然失措……

“双减”政策落地后,中小学生从周末密密麻麻的补课班中被解放出来,本应该享受更多的亲子互动时光,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不少家长很困惑,对“突如其来”的大把亲子互动时光茫然无措,不知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更有许多90后年轻家长声称自己还是一个“宝宝”,缺乏亲子互动的方法。
谁来为年轻家长补上亲子沟通这一课?在上海,全员导师制的推行让家长看到曙光——导师不仅是孩子的导师,也是家长、家庭的导师,在亲子沟通中,导师成了媒介,既转达孩子心声,又倾听家长诉求,努力指导和协同家长开展适切的家庭教育。更有家长也成为全员导师制的补充力量,用榜样的力量改变身边的家长,导师制正在让亲子关系变得融洽,让家庭教育走向更亲密和谐的方向。

关注“双减”下的全员导师制 ⑤丨90后家长称“自己还是宝宝”,“双减”后如何亲子互动让他们茫然失措……
文章插图
到底谁才是宝宝?90后家长亲子沟通能力不足
做亲子关系的导师,一线教师们几乎都有这样的心得:与家长的沟通话题除了常规性围绕学生的学业、表现外,更多聚焦于孩子的需求、心理、情绪、状态、思想等。
这学期开始,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教师陈民成为7名二年级学生导师,也因此,她的手机里一下子多出了很多“家长新朋友”,而且,基本一个孩子对应两三个家长,都要求与陈民“互粉”。
“老师,我不知道应该怎么跟孩子沟通,要安排他去哪些地方,你能给我一些建议吗?”“老师,学校能不能周末开放,让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松口气。”每天,陈民几乎都会听到来自家长事无巨细的倾诉,常至深夜。
陈民发现,现在的家长大多是85后甚至90后,有些家长自己还是一个“宝宝”,一旦遇到孩子不听话的现象就觉得束手无策,“老师我太生气了,我管不了他,你替我管一管吧!”陈民还发现,太年轻的家长缺乏亲子沟通的方法,遇到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会产生焦虑情绪,还会把这种情绪传递给孩子和家庭的其他成员。
陈民的对策是,做这些家长的知心朋友。她不仅站在老师的角度给家长指导,还常常现身说法,把自己养育孩子的心得分享给家长。久而久之,陈民发现家长们都愿意跟她汇报孩子的一举一动,对教师的信任度提高了,开展其他教学工作也更顺利了。

关注“双减”下的全员导师制 ⑤丨90后家长称“自己还是宝宝”,“双减”后如何亲子互动让他们茫然失措……
文章插图

陈民与学生们在一起
家长导师现身,弥补小学导师制结构性缺陷
今年9月,上海中小学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导师与学生配置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5,导师们关注的不只是学业,更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同济大学附属嘉定实验小学校长王建芳而言,导师与学生的师生比,是小学开展全员导师制的掣肘之一,导师明显不足。为此,王建芳开创“家长建导制”,让家长志愿者加入到全员导师制的队伍中,这一“放开”竟也赢得意外收获。
苗苗(化名)本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生,小小年纪就要面对父母整日喋喋不休的争吵。或许是为了逃避,苗苗常常“离家出走”,放学后不回家,逃到停车场、商场里“躲清净”,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加班加点去寻人成了家常便饭。
当“家长导师”何晴(化名)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要求与苗苗父母沟通,“大家都是做父母的,更容易有带入感。有时候同样作为家长去沟通,比班主任更有亲切感。”何晴三不五时地给苗苗父母做工作,不仅缓和了这个小家庭里的夫妻的关系,慢慢地大家发现,苗苗放学后也愿意回家了,情绪开朗了起来。“没想到,我们家这道亲子关系的难题,是身边的父母榜样给我们解开的,我们要像身边的榜样学习。”苗苗妈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