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幼小结对“研”破真问题

如何认识小学生写字用的“田字格”?近日 , 厦门市湖里实验幼儿园教师洪嫣然以“跳动‘田字格’”为主题 , 展示了一堂综合活动课 。
课上 , 孩子们在跳“田字格”的趣味游戏中 , 逐步感知和认识“田字格” 。 湖里区教育局幼小衔接领导小组及研究小组成员、6所试点学校及幼儿园的教师听取了公开课 。 这是厦门市湖里区建立幼儿园和小学“双向衔接”机制、开展双向互动的典型场景 。
2021年以来 , 厦门市湖里区在幼小衔接上持续探索 , 并通过幼儿园与小学“结对”教研 , 在不断研究问题的过程中 , 破解了一些衔接难题 。
幼儿园和小学理念冲突怎么破?
协同研训寻找衔接点
在这堂“跳动‘田字格’”综合活动课上 , 评课环节持续了近两个小时 。 其中 , 小学教研员和小学校长的“意见”最大 , 他们认为 , 跳“田字格”游戏性虽强 , 但挑战性不够 , 缺少难度的递进和核心的认知学习 。
在课后点评时 , 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员甚至尖锐地提出:“为什么不敢跟孩子讲 , 汉字就是在田字格里书写的?”而湖里实验幼儿园园长沈玲则认为 ,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 , 对于田字格作用的认知 , 应在生活和课程中创设环境 , 支持幼儿通过观察去感知 , 去自主发现 。
执教教师洪嫣然解释说 , 这节活动课虽然只是简单的跳田字格 , 但在活动中还渗透了任务意识、时间观念的培养 , 做到了逐步落实“幼儿园入学准备”的各项要求 。
沈玲认为 , 幼儿园的评价更倾向于情感和态度方面 , 这种评价比较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学习品质 , 但容易带有主观判断;而小学更倾向于认知方面的评价 , 评价指标相对客观 , 但可能会忽略到个体差异 。 因此 , 还要建立一套适合幼小衔接的评价指标与方法 , 来为幼小衔接服务 。
“教学过程中 , 小学有小学的角度 , 幼儿园有幼儿园的出发点 , 双方在理念上有冲突肯定难免 。 ”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林传忠认为 , 正视这种冲突 , 是解决幼小衔接的关键点 , 现在双向协同教研并不是要互相妥协 , 而是要找到科学衔接的机制和焦点 。
林传忠介绍 , 湖里区一共有三所幼儿园和三所小学参与幼小衔接试点 。 试点采取一对一“结对”的办法来实施 。 所有“结对”的幼儿园与小学都是近邻关系 , 孩子幼儿园毕业后 , 多数会直接到“结对”的小学就读 , 这让衔接的情境更加真实了 。
2021年10月 , 湖里区被列为福建省幼小衔接实验区 , 在试点过程中 , 区教师进修学校牵头组建幼小衔接试点工作专家团队 , 教研员经常深入幼儿园和小学 , 成立研究小组 , 与一线教师一起开展教研活动 , 促进幼儿园与小学双向交流 。
湖里区教育局局长吴雪慧说 , 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要回归教育的本心 , 要坚持“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 , 把衔接教育的价值定位为儿童可持续发展 , 注重儿童学习能力、学习品质、身心健康的培养 。
小学环境能像幼儿园那样吗?
环境融合让衔接更顺畅
幼儿园教师走进小学 , 帮着小学一年级教师布置班级环境 。 这是发生在湖里实验小学的新鲜事 。
湖里区教育局幼教办副主任曾淑娥说 , 环境创设在幼儿园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 , 但在小学其重要性就没有那么高 , 小学到底该如何以创设环境来引导学生适应幼小衔接 , 成为我们集体教研的主题之一 , 我们通过结对教研来解决其中的问题 。
林传忠说 , 改变小学的环境 , 首先是要让小学教师转变观念 。 为此 , 区教师进修学校首先组织小学教师到幼儿园学习 , 让教师理解环境创设对孩子学习和心理的影响 , 从内心重视环境创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