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微动作心理:读懂孩子的这些行为,才能更了解孩子的内心

一个孩子的出生 , 往往会完全改变一个家庭的氛围 。
我们会发现 , 围绕着孩子所发生的快乐与烦恼都远远超乎我们的预期 。
爱孩子是我们的天性 , 但是怎样爱孩子却是一门需要我们下功夫学习的课程 。
一个孩子就像一本充满了吸引力却很难读懂的书 , 有时候我们很努力了 , 却未必见得能够理解其中蕴含的种种 。
如何从孩子的行为当中读懂他们的内心?或许儿童微动作心理学的这些“关键词”能够帮到我们 。
儿童微动作心理:读懂孩子的这些行为,才能更了解孩子的内心
文章图片
回应性关联
刚出生的孩子 , 除了哭泣 , 没有其他表达情绪和需求的方式 。 尽管都是“哭” , 但孩子发出哭声时的需求不一样 , 情绪也不一样 , 那么我们需要给予的回应就不一样 。
虽然孩子还不会说话 , 但从这时候开始 , 我们和孩子的沟通就已经开始了 。 当孩子发出啼哭时 , 我们可以通过询问的方式表达我们的关心 , 比如“怎么啦?”“是不是饿了呀?”尽管孩子不一定能够听懂我们所说的话 ,
但是我们所传达的情绪和情感信号 , 他是能够接收到的 。
带着这样的爱意去回应孩子 , 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
“回应性关联”
, 帮助孩子建立起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 , 使孩子从一开始就能够信任父母 , 从而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 。
随着“回应性关联”的持续 , 孩子7个月左右的时候会逐渐将自己身边的人和“陌生人”区分开来 。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认生” 。 “认生”是孩子情感、智能发育的正常表现 , 这一方面说明孩子与家里人建立了比较好的情感联结 , 另一方面说明孩子的智力发展具备了区分的能力 。
儿童微动作心理:读懂孩子的这些行为,才能更了解孩子的内心
文章图片
这种婴幼儿时期的依恋情感 , 会成为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石 , 孩子会获得一种表象认识:
与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人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 我们称之为“内在工作模式” 。
这种“内在模式”会逐渐向外投射 , 影响孩子在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模式 。
用手指示、三角关系
一岁左右起 , 孩子就开始会“用手指示” , 这是孩子开始想要表达自己的心情或想要与人分享的表现 , 这也意味着孩子的一次重大成长 。
因为在此之前 , 孩子的思维里只有“自己——物体”或“自己——他人”这样两者之间的关系 。 但现在 , 他开始明白“自己——物体——他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
这在发展心理学上被称作“三角关系” 。
对于孩子用手指向的物体 , 父母要给出相应的回应 , 如“这是被子”“你要吃那块饼干吗?”等等 , 帮助孩子建立起物品和概念之间的关系 , 这也是孩子智力启蒙的开始 。
儿童微动作心理:读懂孩子的这些行为,才能更了解孩子的内心
文章图片
获得表象(拟物、假装、延迟模仿)
当父母发现孩子将积木捏在手上 , 把它当作汽车一样在地上滑行 , 并且嘴里发出“嘟嘟”的声音时 ,
那就说明孩子获得了将某物比作另一物体的“想象力” , 这通常发生在孩子一岁半以后 。
当孩子掌握了这种想象力 , 他们便开始玩“拟物游戏”或“模仿游戏” , 此时孩子的记忆力增强 ,
即便是一段时间之前看到过的他人的行为 , 孩子也可以模仿 , 这种行为我们成为“延迟模仿” 。
“延迟模仿”是孩子学习并建立自己行为模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 这就提醒我们家长需要注意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