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获得孩子的“心理资本”,就要注重孩子的“出生年”

我很喜欢李玫瑾教授 , 在网上看到过很多转发的“她说过的话” , 也看到了她发出的辟谣信息 , 她说有的话并非出自她的口 。
一次偶然的机会 , 我找到了李玫瑾的一系列视频 , 这段时间打算详细观看学习 , 同时形成学习心得分享于此 。
【承诺】文中引用的李玫瑾的话 , 都来自于她的视频讲座 , 绝非嫁接杜撰 。
小到“育儿”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 即使都是育儿专家 , 对某个问题也有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
大到“心理学” , 不同的心理学流派的观点可能相互包容 , 也可能大相径庭 , 相互矛盾 。 但是 , 不可否认的是 , 每一个主流的心理学流派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 。
我们身处不同的声音之中 , 到底应该听取谁的建议?
我认为 , 做为父母 , 首先要以孩子的感受和发展为主要判定因素 。 适合自家孩子的 , 才是好的方法 。
你觉得呢?
想要获得孩子的“心理资本”,就要注重孩子的“出生年”
文章图片
这篇文章 , 分享三个观点:
(一)教育孩子 , 是有“有效期”的 。
李玫瑾把孩子未成年时期分成两大时期:
0~12岁是“依恋期” , 是父母教育孩子最关键的时期 。
其中 , 0~3岁 , 给孩子足够的陪伴和关爱 , 帮孩子建立心理上的安全感 。 3~6岁 , 是立规矩的最佳时期 , 给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 6~12岁 , 是给孩子建立价值观的时期 。
12~18岁是“青春期” , 孩子容易逆反 , 管教起来比较困难 。
这两个时期都处于未成年 , 当孩子出现问题 , 成人是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孩子矫正的 。
但是同时 , 李玫瑾教授说 , 前一部分时间最好放在家庭 , 后一部分时间最好放在社会 。
也就是说 , 十五六岁的青春期孩子如果出现严重的问题时 , 单纯依靠父母的力量很难帮助孩子矫正了 , 需要社会提供帮助 , 比如一些工读学校、特殊的夏令营等 。
所以说 , 教育孩子是有有效期的 。
身为父母 , 切勿错过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0~12岁) , 在这个时期去教育孩子 ,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
想要获得孩子的“心理资本”,就要注重孩子的“出生年”
文章图片
(二)孩子问题的呈现 , 是有“滞后性”的 。
一个孩子十五六岁出现的问题 , 源头可能在12岁 , 甚至更以前 。
所以 , 如果我们想要孩子 , 或者我们已经成为了父母 , 就要有“前瞻性” , 不要等到孩子有问题了 , 再去头痛医头 , 脚痛医脚 。 效果差强人意不说 , 还有可能补了东墙没了西墙 , 治标不治本 。
我常说的一句话是:作为父母 , 要练就一双“慧眼” 。
这双慧眼 , 不但要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进步之处 , 及时给孩子认可和鼓励;还要能看到孩子的问题苗头 , 一旦发现就及时沟通及时处理 , 别等到严重了再去补救 , 很可能就来不及了 。
比如:
当一个玩游戏的孩子 , 每天的游戏时间从半个小时 , 不断增加时 , 父母就要及时干预 。 告诉孩子游戏对身体、学习和视力的影响 , 告诉孩子自律的重要性 , 及时帮孩子调整到正常规律的状态 。
而不是孩子每天的游戏时间已经增加到数个小时了 , 学习成绩大面积下滑 , 游戏已经成瘾了 , 再去干涉 , 为时已晚 。
想要获得孩子的“心理资本”,就要注重孩子的“出生年”
文章图片
(三)要注重孩子的“出生年” , 它决定了你对孩子的“控制力”
李玫瑾在讲座中重点提到了“出生年”这个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