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二 )


下脑中 , 叫“杏仁核”的部分 , 能快速处理信息并表达感情 , 这种感情一般是愤怒、怨恨等
。 孩子面对外界的评价 , 他们的“杏仁核”是时刻警醒状态 , 稍有不合意 , 孩子的下脑就做出判断 。
而孩子的上脑 , 有个叫“腹外侧前额叶皮质”的区域负责指认、标注以及处理情绪
, 当这一部分被调动时 , 大脑就会处于思考、分析的状态 , 而不是被情绪激惹 。
孩子面对错误 , 当父母试图用批评、责罚管教孩子时 , 出于防御 , 孩子大脑被调动的肯定是下脑 , 也就意味着 , 孩子会有一系列情绪反应 , 而不会去思考问题本身 。 因此 , 孩子犯错 , 父母要做的是调动孩子善于思考、晓明事理的上脑 。 但上脑的调动不像下脑那么容易 , 它需要父母的情感联结、耐心引导等多个步骤 , 总之就是父母要以温和的态度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中来 。
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文章图片
03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 , 有什么好处?
1、培养孩子共情能力
“共情”也即同理心 , 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 , 它指一个人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
生活中 , 父母都教育孩子不要随意打人 , 可孩子打人的现象比比皆是 。 为什么父母严肃强调不能做这件事 , 孩子还会去做 , 因为 , 当他们打了人之后 , 父母只教育他们这种做法是错的 , 却没有让换位思考 , 如果被打的是自己 , 自己是何种心情 。 但是 , 当父母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 , 引导孩子去感受被打人的心情 , 孩子就会设身处地地明白自己行为的错误 , 从而停止自己的错误做法 。
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 , 可以有效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 , 使孩子学会感知他人内心世界 , 从而变得更加宽容、大度 。
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文章图片
2、提高孩子洞察能力
有的父母批评孩子会用“没眼力”这几个字 。 比如在安静的医院里 , 孩子大吵大闹 , 在热闹的街道上 , 孩子乱跑等 , 面对这些场面 , 父母如果只是单向批评孩子 , 孩子能知道当下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 却不能判断出 , 今后哪些类似的情景下 , 自己也不能做这些事情 。
如果父母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 , 孩子则能通过“安静的医院”不能大喊大叫 , 推测出“安静的图书馆”也不能大喊大叫 。 这种管教方式可以提高孩子洞察能力 , 让孩子通过一次错误 , 判断出哪些类似的做法也是错的 , 从而提高孩子的洞察能力 。
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文章图片
3、激发孩子做决策者
如果孩子不参与管教过程中 , 最终就是父母告诉孩子要怎么做 。 孩子被动接受父母的要求 , 他们常常是只会听并不会去实行 。
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中 , 引导孩子结合自己错误的行为提出改正方法 , 孩子更乐意去实施 。
当父母给了孩子选择与决定权 , 孩子就有了责任意识 , 他们会更在乎自己的言行 , 关注自身的成长 。 此外 , 让孩子自己考虑如何改正?如何做?可以培养孩子遇到问题时学会独立思考 , 寻求解决办法的能力 。
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文章图片
04父母如何让孩子有效参与到管教过程中?
让孩子参与自我管教的目的是让孩子切身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 并能根据自身的情况提出改正方法 , 而不是父母流于表面的批评教育 。 因此 , 孩子犯了错 , 父母的管教为辅 , 孩子的自我管教才是主 。 那么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自我管教呢?